慧镜佛教

群济法师是谁?他的修行经历与贡献有哪些?

群济法师(1900-1990),俗姓张,名明远,浙江宁波人,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兼具实修与弘法精神的代表性高僧之一,他的一生以“绍隆佛种、利乐有情”为志,在禅修实践、经典弘扬、僧伽教育及社会慈善等领域均有深远建树,被誉为“人间佛教”的践行者。

群济法师简介

修行历程:从求法到证悟的坚实足迹

群济法师幼年受家庭熏陶,接触儒家与佛教典籍,12岁读《法华经》生起深切向往,1916年,于宁波天童寺依圆瑛法师剃度,法名“群济”,取“普济群生”之意,1920年,赴江苏镇江金山寺求具足戒,后入常州天宁寺佛学院系统学习,研习《阿含经》《华严经》及唯识、中观等论典,奠定了坚实的教理基础。

1925年,为深究禅宗心法,法师行脚至湖南南岳衡山,追随虚云老和尚参学三年,坐禅期间克服身心障碍,以“念佛是谁”话头观心,终至“桶底脱落”之境,后虚云老和尚赞其“根器利,堪担大任”,1930年,法师返回宁波,于七塔寺闭关三年,期间手抄《大藏经》两部,日课诵经、坐禅、讲经各四小时,形成“解行并重”的修行风格。

弘法事业:悲智双运,广利群生

1933年出关后,群济法师开始弘法生涯,先后住持宁波观宗寺、杭州灵隐寺,后因战乱辗转至上海、香港等地,1949年赴台,初期于台北善导寺讲经,后应信众敦请,于1953年创建高雄莲峰寺,作为弘法道场。

法师弘法以“契理契机”为要,既重视经典义理的精准阐释,又注重结合现代生活实践,他常开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禅定”,在台四十余年,法师讲经说法数百场,涵盖《金刚经》《六祖坛经》《阿弥陀经》等核心经典,并将讲稿整理成《群济法师讲经全集》,成为佛学重要参考资料。

群济法师简介

法师积极推动僧伽教育,1960年创办莲峰佛学院,培育僧才逾百人,其中多人成为当代台湾佛教界中坚力量;同时成立“慈济功德会”,开展医疗援助、灾情救助、孤儿收养等慈善事业,累计帮助贫困家庭数万户,践行“菩萨道”精神。

思想特色:融汇禅净,直指人心

群济法师的思想以禅宗为体,净土为用,融合唯识中观之学,强调“教观双修”,他主张“禅净不二”,认为“念佛是禅,禅是念佛”,通过持名念佛收摄心念,以禅定智慧观照自性,最终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法师对现代学佛者的开示尤为贴近生活,曾言:“烦恼即菩提,困境是道场”,鼓励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以“慈悲心”待人,以“平常心”处事,以“智慧心”观照,其修行理念朴实无华,注重实修,反对玄谈,影响了众多在家居士与出家僧众。

群济法师生平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概要
1900年 出生于浙江宁波,俗姓张
1916年 于宁波天童寺依圆瑛法师剃度
1925年 赴湖南南岳参学虚云老和尚
1930年 宁波七塔寺闭关三年
1953年 于高雄创建莲峰寺
1960年 创办莲峰佛学院
1990年 于莲峰寺安详示寂,世寿91岁

群济法师一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生命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的本怀,其教法与事迹,至今仍为佛弟子所缅怀,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信仰与实践的精神桥梁。

群济法师简介

相关问答FAQs

Q1:群济法师的修行法门以何为主?为何强调“禅净不二”?
A1:群济法师以禅宗为根本修行法门,早年参学虚云老和尚,专注“话头禅”观心;后融合净土宗持名念佛,主张“禅净不二”,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往生净土”目标一致:通过念佛收散乱心,以禅定智慧破无明,最终达到“即心即佛”的境界,法师曾说:“念佛时心即是佛,参禅时心即是佛,二者皆是回归自性的方便法门。”

Q2:群济法师对现代佛教教育有哪些具体贡献?
A2:群济法师于1960年创办莲峰佛学院,设置“教理课程”(如《唯识》《中观》)、“禅修实践”(坐禅、跑香)及“社会应用”(慈善管理、心理辅导)三大板块,打破传统佛学院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他还亲自编写《佛学基础》《禅修入门》等教材,并邀请印顺法师、李炳南等大德授课,培育出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僧才,推动佛教教育现代化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