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月霞法师圆寂后肉身千年不腐,究竟有何不为人知的秘密?

月霞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以弘扬华严宗、践行禅净双修而著称的高僧,其圆寂后肉身不腐的奇迹,至今仍为佛教界所尊崇,成为佛法修行成就的直观体现,法师俗姓胡,名显富,安徽石埭(今石台县)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自幼聪颖,饱读诗书,后因感悟人生无常,于同治五年(1866年)在江西九江出家,法名“月霞”,他一生参学南北,曾先后参访金山寺、高旻寺等名刹,亲近体安、法雨等大德,深得禅法精髓;后又专研《华严经》,以“教观双美”为宗旨,致力于华严宗的复兴与弘扬,被尊为“华严中兴祖师”。

月霞法师肉身

月霞法师的修行以“真参实悟”为要,不仅精通教义,更注重实修,他在江苏镇江金山寺参禅时,曾于禅七中“克期取证”,因定力深厚,得悟心性;后在上海、湖北等地创办华严大学、江苏僧教育会等,培育僧才,广弘《华严经》奥义,其弟子中有应慈、持松等后成为佛教界栋梁的高僧,法师生平严持戒律,过午不食,常坐不卧,精进修行,即便在弘法繁忙之际,仍每日坚持坐香、念佛,将禅定与净土念佛法门融会贯通,认为“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这种“禅净不二”的修行理念,为其肉身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7年,月霞法师在上海玉佛寺弘法期间,预知时至,遂召集弟子,留下“念佛待归”的遗训,于十月七日安详示寂,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二,圆寂前,法师嘱咐弟子以坐缸方式处理肉身,此为佛教中保存高僧肉身的传统方法——将法师法身装入特制的陶缸,缸内填充木炭、石灰、干燥剂等吸湿防腐材料,密封后埋于地下,以期借助修行者的定力与肉身处理方式,实现“金刚不坏”之身。

法师的肉身缸于1921年(一说1924年)由弟子如镜、密林等开缸检视,惊见其肉身完好无损:颜面如生,肤色呈紫铜色,弹性依旧,须发无损,指甲略长,身着海青,跏趺坐于缸内,宛如入定之相,这一发现令在场僧俗大众叹为观止,视为佛法不可思议之境界,随后,法师肉身被装藏供奉,初置于上海玉佛寺,后因战乱等原因,几经迁移,最终供奉于安徽九华山百岁宫(一说为上海某寺,以九华山百岁宫供奉之说较为普遍),与百岁宫明代无瑕和尚肉身(应身菩萨)并称为九华山“肉身双璧”,成为信众瞻礼、修行的圣地。

月霞法师肉身

月霞法师肉身不烂的原因,佛教界认为主要源于其深厚的修行定力与清净心行,大乘佛教认为,“万法唯心造”,修行者通过长期的禅定功夫,可使身心达到高度统一,四大(地、水、火、风)调和,气血凝练,死后肉体不易腐烂,月霞法师一生精进不懈,坐禅念佛,心念专一,临终念佛往生,心识不散,这种“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使得其肉身得以超越自然的腐坏规律,传统坐缸处理方式中的物理防腐作用也不可忽视:缸内木炭、石灰等材料可有效吸收体内水分,抑制细菌滋生,密封环境隔绝空气,延缓 decomposition 过程,但佛教徒更强调,物理方法仅为外缘,真正的内在动力是修行者自身的功德与定力,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肉身不腐虽为罕见现象,却是对“佛法不虚”的印证,彰显了修行者超越生死的证悟境界。

月霞法师肉身的留存,不仅是对其个人修行成就的肯定,更对后世佛教修行具有深远意义,它直观展现了佛教“了脱生死”的终极追求,激励信众以法师为榜样,精进修行,明心见性;作为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肉身圣像成为连接信众与佛法的桥梁,通过瞻礼圣容,生起恭敬信心,深化对因果、轮回、解脱等教义的理解,在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月霞法师以肉身不烂的奇迹,为“人间佛教”的实践提供了精神支撑,证明了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效用,推动了佛教教育与弘法事业的发展。

以下为月霞法师生平大事年表,简要梳理其重要经历:

月霞法师肉身

时间 事件概要
1843年 出生于安徽石埭县,俗名胡显富。
1866年 于江西九江出家,法名月霞。
1870年代 参访金山寺、高旻寺等,深研禅法,得悟心性。
1908年 在江苏镇江金山寺讲《华严经》,确立“教观双美”弘法理念。
1914年 于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培育僧才,应慈、持松等出其门下。
1917年 上海玉佛寺示寂,世寿七十五,遗言“念佛待归”,弟子以坐缸法处理肉身。
1921年 开缸检视,肉身不腐,装藏供奉。
1921年后 肉身先后供奉于上海玉佛寺、九华山百岁宫,成为佛教圣地。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月霞法师肉身不烂是否与他的修行法门直接相关?
解答:是的,佛教界普遍认为月霞法师肉身不烂是其修行成就的直接体现,法师一生践行禅净双修,通过长期禅定功夫达到“心一境性”,使身心调和、气血凝练;同时深信净土,临终念佛往生,心识不散,这种“定共戒、道共戒”的清净心行,使得肉身四大不坏,超越自然腐坏规律,传统坐缸的物理防腐方法(如木炭吸湿、石灰杀菌等)也起到了辅助作用,但内在的修行定力被认为是根本原因,正如《大智度论》所言“由定力故,身得金刚”,印证了“心能转物”的佛法真理。

问题2:为何高僧肉身不腐的现象多出现在近代以前,现代较为罕见?
解答:这种现象与修行传统、时代环境及信仰纯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近代以前,佛教修行多注重实修实证,丛林制度下僧人生活简朴,精进办道,坐禅、念佛、持戒等功夫扎实,容易成就“金刚不坏身”;传统坐缸技艺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防腐方法,而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加快,佛教受世俗化影响,实修传统有所弱化,僧人修行时间与精力被弘法、事务等分散,定力功夫较难达到古人水准;现代防腐技术虽发达,但佛教强调“以戒为师”,若过度依赖科技手段,反而可能偏离修行本意,肉身不腐虽为稀有现象,但其核心仍在于修行者自身的清净心行与定力成就,而非单纯的技术或时代因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