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藏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弘法者与实修者,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朴素的修行风格及对社会慈善的关注,在佛教界及信众中留下了深远影响,法师一生致力于经典阐释、道场建设及僧伽教育,融合禅净双修理念,倡导“人间佛教”实践,为现代佛教的本土化与生活化作出了积极探索。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德藏法师俗姓张,名明志,190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前清秀才,父亲曾任小学校长,自幼受儒家传统教育熏陶,熟读四书五经,少年时期的张明志对生死问题心生困惑,常于夜深人静时思考“人为何而来,死后归于何处”,15岁那年,因祖母病逝,他在送葬途中偶遇一位云游僧人,僧人一句“万带缠身,皆为虚妄,唯有放下,方得自在”令他豁然开朗,自此萌生出家之念。
1922年,17岁的张明志辞别家人,前往镇江金山寺,依止净波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德藏”,次年,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戒和尚为著名高僧融通法师,受戒后,德藏法师留寺参学,深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兼修止观禅法,因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三年后便能独立开示经义,深受融通法师器重,被指定为栖霞寺“知客僧”,负责接待信众、协调寺院事务。
参学经历与修行之路
1928年,德藏法师辞别栖霞寺,踏上参学之路,他先后参访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等古刹,亲近太虚大师、弘一法师、印光法师等近代高僧,在宁波观宗寺,他从学于天台宗泰斗谛闲法师,系统研习天台教观,对“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理念深有体悟;而在苏州报国寺,他又向弘一法师请教律学,持戒精严,每日过午不食,衣衫简朴,时人称其“如苦行头陀”。
1931年,德藏法师赴广东韶关南华寺,参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道场,在虚云老和尚座下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历经三年苦修,于一个夏夜闻蝉声而悟道,作偈云:“念佛念心心念佛,声声唤醒本来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其悟境得到虚云老和尚认可,遂嘱其“以禅为体,以净为用,广度众生”。
弘法事业与思想贡献
1934年,德藏法师回到南通,于狼山广教寺创办“佛学研究社”,以“教观双运、禅净融合”为宗旨,培养僧才,他主张“教理以《楞严》《法华》为宗,修行以持名念佛为要”,每日带领学僧诵经、坐香、劳作,并将儒家“孝亲尊师”理念融入僧伽教育,强调“出家不忘孝道,修行先修人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德藏法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他组织“僧侣救护队”,为难民提供食宿、医疗,并写下“上马杀贼,下马念佛”的偈语,鼓励信众“护国即是护教,利民即是利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在狼山创办“慈济院”,收留孤寡老人与贫困儿童,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社会慈善实践。
1950年代后,德藏法师专注于经典阐释与著作整理,他历时十年,完成《阿弥陀经要解讲义》《楞严经贯珠》《禅净双修论》等十余部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佛理,强调“禅是净之禅,净是禅之净,禅净不二,方为究竟”,其著作在当时佛教界广为流传,被誉为“现代佛教通俗化的典范”。
晚年影响与传承
改革开放后,德藏法师虽已年逾古稀,仍坚持弘法利生,1980年,他牵头修复南通广教寺,历经八年努力,使千年古刹重焕光彩;1985年,他创办“德藏佛学培训班”,培养青年僧才,学员遍布全国,多人成为当代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德藏法师一生简朴,布衣素食,身无长物,所得讲经收入全部用于寺院建设与慈善事业,他常告诫弟子:“学佛先学做人,做人先存好心,存好心先说好话,说好话先做好事。”1995年,德藏法师于狼山广教寺安详示寂,世寿91岁,僧腊74载,荼毗后得舍利子百余颗,色白如玉,晶莹剔透,信众争相供奉,视为修行感应。
德藏法师生平重要时间线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05年 | 出生于江苏南通书香世家,俗姓张,名明志。 |
1922年 | 于镇江金山寺依净波老和尚出家,法号德藏。 |
1923年 | 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师从融通法师,留寺参学。 |
1928年 | 辞别栖霞寺,参访江浙名刹,亲近太虚、弘一、印光等高僧。 |
1931年 | 于广东南华寺参礼虚云老和尚,参究禅宗话头,三年后悟道。 |
1934年 | 回南通狼山广教寺创办“佛学研究社”,倡导禅净双修。 |
1937年 | 抗日战争爆发,组织“僧侣救护队”,开展难民救助工作。 |
1945年 | 创办“慈济院”,收留孤寡老人与贫困儿童。 |
1950年代 | 专注经典阐释,完成《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等十余部著作。 |
1980年 | 牵头修复南通广教寺,历时八年完成。 |
1985年 | 创办“德藏佛学培训班”,培养青年僧才。 |
1995年 | 于狼山广教寺安详示世,世寿91岁,荼毗后得舍利子百余颗。 |
相关问答FAQs
Q1:德藏法师的“禅净双修”理念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A:德藏法师的“禅净双修”理念融合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核心是“禅为导,净为归”,他认为,禅宗的参究话头是为了“明心见性”,见性后方能真正理解净土宗的“信愿行”三资粮;而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则是“安心法门”,通过专注佛号,将散乱心归于一心,为明心见性奠定基础,实践上,他主张每日“坐香以修禅,持名以净心”,即早晚各坐香一小时参究话头,其余时间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并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做到“行住坐卧皆是念佛”,最终达到“禅净不二,心佛不二”的境界。
Q2:德藏法师对现代佛教徒的修行生活有哪些具体建议?
A:德藏法师针对现代佛教徒“事务繁忙、时间有限”的特点,提出“三简单”修行法则:简单生活,减少物质欲望,过朴素、规律的生活,避免攀比杂念;简单修行,每日保证固定时间诵经、念佛(如早晚各15分钟),不必追求形式复杂,重在“持之以恒”;简单利他,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帮助邻里、关爱家人、护生放生等,将慈悲心落实在行动中,他常说:“学佛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