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寺院,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美誉,这座千年古刹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地标,而常道法师作为潭柘寺的现任住持,以深厚的佛学修为、务实的管理智慧与慈悲济世的精神,为古寺的传承与复兴注入了蓬勃生机,他既坚守着佛教的传统戒律与智慧,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现代社会,让潭柘寺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常道法师的修行之路,始于对佛法的虔诚求索,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教文化怀有浓厚兴趣,青年时期出家修行,先后于多地寺院参学,依止高僧大德修习禅宗与净土宗,注重“定慧等持”的修行理念,他认为,修行并非脱离生活的苦行,而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中观照自心、涵养慈悲,在潭柘寺的晨钟暮鼓中,他始终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坐禅经行,以身作则带领僧众精进修行,他常对年轻僧人说:“佛法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唯有将智慧融入生活,才能让佛法真正利益众生。”这种“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潭柘寺的僧团,也感染着每一位前来参访的信众。
作为寺院的管理者,常道法师深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责任,潭柘寺历经千年风雨,部分殿宇出现破损,文物亟需保护,他带领僧众与文物保护部门合作,历时五年完成了大雄宝殿、毗卢阁、观音殿等核心建筑的修缮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了清代皇家寺院的建筑风貌与艺术特色,他推动寺院管理的现代化与规范化,建立了完善的僧团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与文物保护机制,确保寺院在有序运转中传承佛法,他还注重基础设施的改善,增设了无障碍通道、休息区、文化展示区等,让寺院既能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也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参观体验。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常道法师展现出非凡的远见,他认为,佛教文化不仅要守护传统,更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为此,他主导成立了“潭柘寺文化研究院”,组织僧俗学者整理、研究潭柘寺的历史文献、碑刻题记、佛教艺术,先后出版了《潭柘寺志》《潭柘寺碑刻考释》等专著,为研究北京佛教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还创新性地举办“禅意生活节”“佛教艺术展”“国学讲堂”等活动,将禅修、书法、茶道、古琴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他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佛法,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设“常道法师开示”专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智慧,让古老的佛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常道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发起成立“潭柘寺慈善基金”,先后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支援灾区建设,累计捐款捐物超过千万元,在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僧众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物资,并举办公益线上禅修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安心抗疫,他还定期举办公益禅修营,为都市人群提供减压平台,引导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他常说:“佛教的慈悲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利益身边的一切众生。”
常道法师对潭柘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寺院的建设与文化的传承,更在于他为古寺注入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在他的带领下,潭柘寺不仅是佛教信众的精神家园,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生活的文化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佛教智慧的光辉。
常道法师核心修行理念与实践 |
---|
理念核心 |
定慧等持 |
慈悲济世 |
与时俱进 |
FAQs
问题1:常道法师的修行方法有哪些独特之处?
解答:常道法师的修行方法以“禅净双修”为根基,融合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强调“在生活中修行”,他提倡“日常即修行”,将坐禅、诵经等传统修行与日常劳动、待人接物相结合,认为“行住坐卧皆是道”,他注重“智慧与慈悲并重”,既追求内心的觉悟,也积极践行利他行为,形成“解行并重”的修行特色。
问题2:潭柘寺在常道法师的主持下,如何吸引年轻一代信众?
解答:常道法师通过“传统+创新”的方式吸引年轻信众:保留寺院的核心宗教功能,如早晚课诵、禅修体验等,满足年轻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推出“禅意生活”系列活动,如禅修茶会、抄经体验、佛教艺术工作坊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用年轻化的语言传播佛法,让寺院成为年轻人“可触摸、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