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回忆印光法师,文中记载了他哪些令人难忘的修行历程?

在近代佛教的星空中,印光法师如同一颗温润而持久的星辰,以“老实念佛”的简朴法门,照亮了无数众生的心路,回忆这位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的高僧,总能感受到他身上那份“以心印心”的慈悲与智慧,仿佛穿越时空,仍能听到他“敦伦尽分,闲邪存诚”的谆谆教诲。

回忆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幼年经历坎坷,少时病苦缠身,曾因读《龙舒净土文》而萌生出家之志,二十四岁时,他在陕西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披剃,后因久闻普陀山法缘殊胜,便前往参学,在普陀山的三十余年里,他隐居在法雨寺藏经楼,默默校勘经典,深入研习净土教义,虽未公开弘法,却以深厚的定力和学识,为后来的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直到1912年,应友人邀请,他才开始撰写文章,以书信、开示等形式接引众生,文字虽质朴无华,却字字珠玑,直指人心,如“念佛一法,乃彻上彻下之法,若人笃信,现生便可了脱”等开示,至今仍被无数佛子奉为圭臬。

回忆印光法师的弘法风格,最动人的莫过于他的“平实近人”,他不尚玄谈,不立奇特,始终强调“因果报应”“生死事大”,劝导众生从“做人”的根本做起,他常说:“欲学佛道,先须做人;人成则佛成,名是真成。”对在家信众,他反复强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认为这是往生净土的“基础工程”,他一生粗茶淡饭,衣着简朴,住处仅一床一桌,却将信徒供养的财物全部用于刻印经书、赈济灾民,据统计,他一生印行的经书多达数百万册,遍及海内外,被信徒称为“弘法利生的活菩萨”。

晚年,印光法师驻锡苏州灵岩山寺,将这座古刹打造成净土宗的道场,制定严格的寺院规约,倡导“专修净土,兼修观想”,他每日清晨四点起床,礼佛诵经,从不间断;即便在病中,仍坚持为大众开示,直到临终前几日,还嘱咐弟子“念佛要紧,莫换题目”,1940年,法师在西归前留下“念佛待归”四字,安详示寂,世寿八十,荼毗后,得五色舍利无数,舍利花晶莹剔透,令见者无不叹服。

回忆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的一生,是“修行弘化,以身作则”的一生,他就像一盏明灯,以净土法门为灯油,以慈悲心为火焰,照亮了众生离苦得乐的道路,虽已时隔八十余载,但他的教诲仍如春雨般滋润着后学的心田,提醒我们在浮躁的时代,唯有“老实念佛,敦伦尽分”,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与生命的归宿。

印光法师弘法要义简表

核心教义 实践方式
净土法门 信深愿切,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每日定课念佛,如佛号数万遍,至诚专一
做人根本 敦伦尽分,孝亲敬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从日常言行做起,尽家庭、社会责任,断恶修善
因果教育 深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丝毫不爽 明辨是非,止恶行善,敬畏因果,如履薄冰
修行态度 老实专一,不搞玄虚,不慕名利,注重实修 摒除外缘,一门深入,以念佛为正行,以净土为归宿

相关问答FAQs

问:印光法师强调“老实念佛”,在现代社会如何做到“老实”?
答:“老实”并非愚笨,而是“不投机取巧”的真诚,在现代社会,首先要“老实做人”,尽好工作、家庭的责任,不违背伦理道德;老实修行”,每日固定念佛时间,不追求神通感应,不攀比他人功夫,只管一句佛号念到底,以“至诚心”感通佛力,正如法师所言:“念佛贵于专一,不在于多言,在于真信切愿。”

问:印光法师为何特别重视“因果教育”,这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答:印光法师身处清末民初,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他目睹众生因不信因果而造恶受苦,故极力倡导因果教育,因果并非迷信,而是宇宙规律:善念善行带来善果,恶念恶行招感恶报,对现代人而言,因果教育能让人“知敬畏、守底线”,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困境中不失善念,明白“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从而主动断恶修善,构建和谐的社会与人生。

回忆印光法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