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大安法师讲净土,何为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之根本修行要诀?

在末法时代,众生根机浅薄,烦恼厚重,净土法门以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契机性,成为众生解脱生死、圆成佛道的当机之法,大安法师作为净土宗重要弘法者,深入经藏,契理契机地阐释了净土法门的核心理念与实修要诀,其开示始终围绕“信深愿切、持名待归”的主线,为现代修学者指明了方向。

大安法师讲净土

净土法门的根本在于“信愿”,大安法师强调,“信”是净土宗的基石,需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真实不虚,深信自身本具佛性,更深信极乐世界实有、往生可期,这种信不是盲目迷信,而是通过研读经典、如理思惟建立的正信——如同溺水者抱住浮木,必生依赖之心。“愿”则是往生的导向,需切愿脱离娑婆五浊恶苦,切愿往生极乐七宝池中,见佛闻法,速成菩提,法师常以“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为喻,说明信愿坚固者,念佛便是最契机的禅修,能伏烦恼、开智慧。

念佛的实修方法,大安法师提倡“持名念佛”,即至诚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其核心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通过念头的专注,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尘境的妄心,让心念系于一句佛号,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为帮助学者把握要领,法师曾将念佛实修纲要归纳如下:

实修步骤 核心要点 经教依据
发愿 每日念佛前,至诚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持名 出声念、默念、金刚念(唇动无声)皆可,贵在心口相应,不急不缓,绵绵密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观想 念佛时观想阿弥陀佛金色身,眉间白毫、具足相好,或观想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 《观无量寿佛经》“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回向 念佛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共成佛道 《普贤行愿品》“所有礼赞、供养、福聚,我悉至诚皆回向”

法师指出,念佛过程中妄念纷飞是正常现象,不必执着于“断妄念”,而是“不续念、不随念”,如水上按葫芦,按下一个浮起一个,只管专注佛号,久而久之,妄念自然减少,心渐安定,此法看似简单,实则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将众生散乱的凡心转为清净的佛心。

大安法师讲净土

净土法门的殊胜,在于“易行道”与“带业往生”,大安法师对比圣道门与净土门:圣道门需断尽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方能了生死,对末法众生而言,如登天梯;净土门则仗佛愿力,带业往生,只要信愿坚固、持名不辍,一生即可得生极乐,一生解脱,法师常以“乘船渡海”为喻:自力修行如游泳渡海,需自身具足神通;净土法门则如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众生只需“信愿坚固,合掌登船”,即可直达彼岸,不必担忧业海风浪。

将净土思想融入生活,是大安法师强调的“人间净土”实践,工作中,以念佛心待人接物,不争不贪,保持谦卑;家庭中,以慈悲心对待眷属,和睦相处,常行布施;烦恼现前时,至诚念佛,以佛光破无明黑暗,法师说:“净土法门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念佛为根本,在红尘中历事炼心,将烦恼转化为菩提资粮。”

综上,大安法师所阐释的净土法门,是以“信”为基、“愿”为导、“行”为本,通过持名念佛,感通佛力,一生解脱,其开示朴实无华,契理契机,为末法众生指出了一条稳妥、快速的成佛之路,诚为苦海明灯,暗室耀光。

大安法师讲净土

FAQs
Q1:净土法门是否只要念佛就行,不需要持戒、布施等其他修行?
A:大安法师强调,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总纲,念佛是核心,但持戒、布施等“助行”不可或缺,持戒能巩固信愿,避免造业堕落;布施能培植福报,消除我执,如《观经》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往生正因,念佛与助行如鸟双翼,缺一不可,若只念佛不行善,信愿不坚,难感佛力。

Q2:念佛时妄念很多,如何判断自己的信愿是否足够?
A:大安法师开示,妄念多是心性常态,不必因此怀疑信愿,真正的信愿体现在“临终一念”——若平日深信切愿,即使妄念多,但遇逆缘(如重病、死亡)时,能提起佛号,不愿娑婆,愿生极乐,则信愿坚固,平时可多观《阿弥陀经》极乐依正庄严,多思娑婆苦,多念佛恩,信愿自会增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