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本昌法师简介

本昌法师是中国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其深厚的修行功底、卓越的弘法贡献和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的一生践行着“人间佛教”的理念,将佛法智慧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昌法师简介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本昌法师,俗名张耀辰,1924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期便对人生意义和宇宙真理产生浓厚兴趣,青年时期,目睹战乱年代民生疾苦,他萌生了出离尘世、寻求解脱的念头,1942年,年仅18岁的张耀辰毅然辞别家人,前往沈阳慈恩寺,礼修亮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本昌”,出家后,他严持戒律,精进修行,每日诵经、坐禅、学习经典,为日后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本昌法师前往南京栖霞寺,求受具足戒,此后,他参学于国内多名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虚云老和尚“农禅并重”“悲智双运”的修行理念,深深烙印在本昌法师的心中,让他明白了佛法不仅要“自度”,更要“度人”,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更要关注众生福祉。

修行历程与参学悟道

本昌法师的修行之路,以“戒为基、定为本、慧为归”为核心,他坚持早晚课诵,每日诵持《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从未间断;在禅修中,他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禅意融入日常劳作,于平凡中体悟真理,1959年,他前往广东南华禅寺——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在此驻锡修行长达半个多世纪。

南华禅寺在历史变迁中曾遭损毁,本昌法师目睹古刹破败,心生悲悯,他发愿重振祖庭,带领僧众和信众克服重重困难,募集资金、修复殿宇、重塑佛像,从1982年担任南华禅寺方丈起,他历时十余年,不仅恢复了寺院原有的建筑格局,更新建了禅堂、图书馆、佛学院等设施,使南华禅寺重现“祖庭”庄严,成为国内外佛教徒向往的修行圣地。

在修行中,本昌法师特别注重“解行并重”,他深入研究佛法义理,尤其对禅宗、净土宗有独到见解;他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通过劳动实践磨砺心性,将“农禅并重”的传统发扬光大,他常说:“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保持觉知,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

本昌法师简介

弘法事业与慈悲济世

本昌法师的弘法事业,以“契理契机”为原则,既坚守佛法根本教义,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弘法活动,他重视僧才培养,1986年创办南华禅寺佛学院,亲自担任院长,为学院制定“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佛学素养和修行实践能力的年轻僧才,他们如今已成为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在弘法方式上,本昌法师善于运用现代传媒手段,他开示佛法深入浅出,语言朴实亲切,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阐释深奥道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都能理解佛法的智慧,他多次应邀到国内外讲经说法,举办禅修营、佛学讲座,著有《禅的智慧》《人生与佛法》等书籍,将佛法智慧传递给更多人。

本昌法师始终秉持“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他带领南华禅寺僧众和信众,先后参与救灾、助学、扶贫、医疗援助等活动,累计捐款捐物数千万元,他常说:“佛教徒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服务众生是修行的重要途径。”在他的倡导下,南华禅寺成立了慈善基金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支持乡村教育,用实际行动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

社会贡献与思想传承

本昌法师的卓越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委等职,为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谐与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参与全国性宗教工作会议,积极建言献策,倡导佛教界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稳定。

在思想传承方面,本昌法师强调“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主张佛教徒应在坚守根本信仰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弘扬佛法正能量,他提出“佛教现代化不是改变佛法的本质,而是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佛法真理”,这一理念对当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常说:“佛法是活水,不是死水,只有与时代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净化心灵、造福社会的积极作用。”

本昌法师简介

本昌法师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概要
1924年 出生于辽宁沈阳,俗名张耀辰。
1942年 于沈阳慈恩寺出家,礼修亮法师剃度,法名“本昌”。
1948年 在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
1959年 驻锡广东南华禅寺,开始修行生涯。
1982年 担任南华禅寺方丈,着手重建祖庭。
1986年 创办南华禅寺佛学院,培养僧才。
1990-2000年 带领信众完成南华禅寺大规模修复工程,恢复“祖庭”庄严。
2000年后 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开展助学、扶贫、救灾等活动,推动“人间佛教”实践。
2017年 圆寂于南华禅寺,享年93岁,僧腊75年。

相关问答FAQs

问:本昌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什么?对当代佛教发展有何启示?
答:本昌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契理契机,悲智双运”。“契理”即坚守佛法根本教义,以戒定慧为修行根本;“契机”即结合现代社会需求,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佛法,如运用现代传媒、开展慈善活动等。“悲智双运”则强调以慈悲心利益众生,以智慧心引导众生觉悟,对当代佛教发展的启示在于:佛教必须在传承中创新,既要保持信仰的本质,又要积极融入社会,通过服务众生、净化心灵来展现佛法的价值,实现“人间佛教”的理想。

问:本昌法师在培养僧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其教育理念有何特点?
答:本昌法师在培养僧才方面,最核心的举措是创办南华禅寺佛学院(1986年),他亲自制定办学方针,提出“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强调理论学习与修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院不仅要学习佛经教义、戒律制度,还要参与寺院日常劳动(如农禅、殿堂维护等),在劳动中磨炼心性、培养定力,其教育理念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戒”为根本,注重僧格培养,要求学生严持戒律、具足威仪;二是以“法”为核心,系统学习大乘经典,尤其重视禅宗与净土宗的修持;三是以“行”为归宿,鼓励学生将所学佛法用于实践,通过弘法利生、服务社会来践行菩萨道,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僧才,既具备佛学素养,又具有实践能力,成为当代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