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法师释照能

释照能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契理契机的弘法风格以及慈悲济世的社会担当,深受广大信众的敬仰,他生于1965年,江苏苏州人,自幼生长于佛化家庭,母亲虔诚礼佛,幼年的释照能耳濡目染,对佛法心生向往,12岁时,于苏州寒山寺礼性空长老为剃度恩师,正式披剃出家,法名照能,取“照破无明,能生智慧”之意。

法师释照能

出家后,释照能法师并未止步于基础修行,而是以“勤学苦修、深入经藏”为座右铭,20岁时,赴南京栖霞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阿含经》《楞严经》《华严经》等根本经典,兼及戒律、因明等佛教义理,在校期间,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名列前茅,更以“解行并重”的学风,将理论与实修紧密结合,常于夜深人静之时,于佛殿前绕佛观心,体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甚深境界,1985年,从栖霞佛学院毕业后,他先后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广东云门寺等名刹参学,亲近过太虚大师的弟子芝峰法师、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等大德,在禅法与净土的融通上深得法益。

1990年,释照能法师回到苏州,担任寒山寺知客,后于1995年出任寒山寺堂主,在此期间,他不仅承担寺院日常管理,更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每周在寒山寺法堂为信众开示佛法,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等基础经典,也涉及“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等现代弘法理念,他讲经深入浅出,善用生活比喻,将深奥的佛法智慧转化为普通人可践行的修行方法,例如以“茶禅一味”阐释“活在当下”,以“春种秋收”比喻“因果不虚”,使信众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佛法真谛。

进入21世纪,释照能法师的弘法事业进一步拓展,他深感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于2000年创办“照能佛学讲堂”,不仅延续传统讲经模式,更开设线上课程,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偏远地区的信众也能亲近正法,2015年,他牵头成立“照能慈善基金会”,以“慈悲济世、利乐有情”为宗旨,开展“光明行”白内障免费手术、“春蕾助学”贫困儿童资助、“临终关怀”等公益项目,累计帮助数万人,他常说:“佛法不是避世的象牙塔,而是入世的良药方,只有将慈悲落实在行动中,才是真正的佛子行。”

在佛学思想上,释照能法师主张“禅净双修,教观并重”,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信愿持名”并非割裂,而是“体用不二”的修行路径:禅修可破除无明,契入自性;净土则借佛力加持,保障往生之果,二者结合既能提升内在觉悟,又能增强修行信心,针对现代人的“焦虑症”“空心病”,他提出“生活禅”理念,倡导“行住坐卧皆是禅,吃饭睡觉无非道”,鼓励信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习觉察、保持正念,将佛法转化为解决烦恼的智慧。

法师释照能

法师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深远,2008年起担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2010年被推选为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同时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他多次参与“世界佛教论坛”“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等活动,以佛法智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2020年疫情期间,他通过直播平台开示“疫情中的安心之道”,累计观看量超千万,为大众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力量的源泉。

为更清晰展现释照能法师的弘法轨迹,以下为其重要事业节点简表:

时间 事件 内容/影响
1977年 于苏州寒山寺出家 礼性空长老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佛法基础
1985年 毕业于南京栖霞佛学院 深入研习经律论三藏,奠定坚实佛学基础
1995年 出任苏州寒山寺堂主 开始定期为信众讲经,形成“通俗化、生活化”的弘法风格
2000年 创办“照能佛学讲堂” 开启线上线下结合的弘法模式,突破时空限制
2015年 成立照能慈善基金会 开展医疗、助学、临终关怀等公益项目,践行“人间佛教”精神
2020年 疫情期间线上弘法 通过直播开示“安心之道”,受众超千万,展现佛教社会责任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释照能法师为何提倡“禅净双修”?这对现代修行者有何意义?
解答:释照能法师认为,禅宗与净土宗是佛教两大重要法门,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禅宗直指人心,通过观心参禅破除我执,明心见性,适合根机利者;净土宗以信愿持名为要,借助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净土,适合根机钝者或末法时代修行者,现代生活节奏快、诱惑多,人心浮躁,单修禅易落狂慧,单修净易执相求福,禅净双修则“自力与他力结合”:以禅修定慧,破除无明;以净土资粮,保障往生,既能在生活中保持觉察,又能在临终时获得安稳,这种法门契合理性思维与信仰需求,适合现代人“解行并重”的修行方式。

法师释照能

问题2:释照能法师如何将传统佛法与现代科技结合?有哪些具体实践?
解答:法师认为科技是弘法的“善巧工具”,应善用而非排斥,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立线上弘法平台,2015年开通微信公众号,用短视频、图文解读《心经》《坛经》等经典,结合职场、家庭等场景讲解“佛法应用”;二是开发“智慧佛学”小程序,提供线上课程、24小时答疑、电子经书等功能,让信众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三是利用直播技术开展“全球共修”,如在疫情期间组织“线上诵经”“禅修直播”,吸引百万网友参与,打破地域限制,这些实践既保留了佛法的本质内涵,又适应了当代人的信息习惯,让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