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演朗法师 太湖

在江南水乡的腹地,太湖烟波浩渺,三万六千顷的水面滋养着吴越文明的千年文脉,也见证着无数修行者的足迹,演朗法师以其深厚的禅修功底与慈悲济世的精神,与太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这片山水间一段鲜活的禅意传奇。

演朗法师 太湖

演朗法师俗姓李,名明远,1923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太湖文化浸润,少年时便展现出对佛法的浓厚兴趣,常至太湖畔的祥福寺听经,对“心即是佛”的奥义心生向往,18岁那年,他于祥福寺剃度,师从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慧海法师,法名“演朗”,取“演扬正法,朗照心灯”之意,慧海法师见他根器不凡,便以“禅净双修”为要,嘱其“以太湖为镜,观心见性”,此后十余年,演朗法师遍访名山,参学诸方,足迹曾至天台、普陀,却始终心系太湖,他常说:“太湖之水,澄澈如心;太湖之阔,包容似道。”在他看来,太湖的自然气象与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境界浑然天成,是修行的绝佳道场。

1950年,演朗法师回到太湖,驻锡于马山境内的潮音寺,彼时的潮音寺因战乱倾颓,殿宇荒芜,法师却安之若素,每日清晨随渔民出湖捕鱼,午后归寺整理经卷,夜晚于太湖畔打坐参禅,太湖的晨雾暮霭,渔舟唱晚,成为他禅修的“活教材”,他曾开示学人:“你看那湖面,风平浪静时,倒映天光,便是‘真心’;风浪骤起时,波涛汹涌,便是‘妄心’,妄心本空,风住波平,真心自现。”这种将自然景象与禅理结合的教化方式,让当地民众与信众深受触动,潮音寺也逐渐成为太湖周边重要的禅修中心。

演朗法师的修行并非独善其身,而是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的理念,积极利乐有情,1960年代,太湖流域遭遇洪涝,周边村落农田被淹,法师带领僧众将寺中储备的粮食分给灾民,又组织青年渔民修筑堤坝,日夜不辍,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若只顾自己参禅,忘了苍生,便失了佛法的根本。”在弘法方面,法师注重“契理契机”,针对现代人浮躁的心态,提出“生活即禅”的理念,主张“行住坐卧皆是修行,搬柴运水无非妙道”,他鼓励信众在工作中修专注,在生活中修慈悲,将禅意融入日常,太湖周边的渔民、商人、学子,皆常至寺中请教,法师总是以浅白语言点拨,让人如饮醍醐。

1980年代,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演朗法师开始致力于太湖佛教文化的复兴,他主持修复了祥福寺、潮音寺等多座古刹,并创办了“太湖佛学苑”,培养青年僧才,佛学苑的课程不仅包括经典研习,还设有太湖生态保护、传统文化等科目,法师认为:“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保护生态就是践行‘众生平等’的慈悲心。”他带领僧众在寺院周边植树造林,清理湖面垃圾,倡导“绿色禅修”,将佛教的环保理念与太湖的生态保护相结合,这种“以文化人,以生态育人”的实践,让太湖佛教焕发出新的生机。

演朗法师 太湖

演朗法师的禅学思想,深受太湖自然气象的滋养,他以“湖”喻心,提出“心湖论”:人心如太湖,有主有次,有动有静,主者,如湖中定海神针,是本具的佛性;次者,如湖中波涛,是生灭的妄念;动者,如湖因风起浪,是六根对境的扰动;静者,如湖平如镜,是禅定中的澄明,他认为,修行便是“降伏其心”,如太湖接纳百川而不拒,历经风雨而不浊,最终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境界,这一思想,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为现代人修学佛法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法师一生淡泊名利,甘守太湖,晚年,他常独坐湖畔,看日出日落,听潮起潮落,留下许多充满禅意的诗偈,如:“太湖一叶舟,载尽古今愁;放下即自在,明月照心头。”2005年,演朗法师安详示寂,世寿八十三,荼毗后,得舍利无数,信众将其舍利分葬于潮音寺后山,并建“朗照塔”以纪念,太湖之水依旧流淌,潮音寺的钟声依旧悠扬,演朗法师的禅法与慈悲,已如湖上清风,浸润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

以下是关于演朗法师与太湖的相关问答:

Q1:演朗法师的“生活即禅”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1:演朗法师的“生活即禅”强调将禅修融入日常,不脱离现实生活,他鼓励渔民在捕鱼时修专注,心无旁骛;引导商人在交易中修诚信,童叟无欺;指导学子在学习时修精进,勤学不怠,他认为,工作不是修行的障碍,而是道场——搬柴运水是修行,待人接物是修行,甚至吃饭睡觉也可修禅,他曾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就是最好的禅。”这种理念打破了“禅必须于深山古寺中修持”的刻板印象,让普通人也能在生活中体悟禅意。

演朗法师 太湖

Q2:太湖的自然环境对演朗法师的禅学思想有哪些具体影响?
A2:太湖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了演朗法师的禅学思想,其一,太湖的“浩渺”让他体悟“心量广大”,如《华严经》所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法师常以“太湖容纳百川”比喻人心应包容万物,无分别心;其二,太湖的“四季变化”让他参悟“无常”,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皆是生灭的显现,法师借此开示“诸行无常”,引导众生放下执着;其三,太湖的“澄澈”让他契入“真心”,风平浪静时湖面如镜,法师以此比喻“真心本净,不染尘埃”,修行便是扫除妄念,复现本心,这些自然意象成为他禅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教化生动形象,易于被大众接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