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果惺法师是谁?修行之路与贡献何在?

果惺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平实弘法风格及对社会公益的热忱,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心灵修行的重要桥梁,法师俗姓张,名明远,194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便对“生死大事”生起深切思考,18岁时,因偶读《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偈,豁然有悟,遂萌生出家之志,1963年于镇江金山寺礼上妙下生长老剃度,法号果惺。“果”对应修行之证果,“惺”含觉悟清醒之意,寄寓其一生以觉悟为务、以证果为归的修行愿力。

果惺法师简介

出家后,果惺法师首先于金山寺依止长老学习戒律,每日研习《四分律》《梵网经》,严持毗尼,过午不食,行住坐卧皆存正念,1966年至1976年间,受时代环境影响,法师隐居于江苏宜兴山中的小寺院,以农活为生,夜间则于佛像前持诵《法华经》《华严经》,寒暑不辍,这段闭关潜修的岁月,奠定了其佛学体系的基石——尤其对《法华经》“开权显实”的思想、《华严经》“事事无碍”的境界,体悟尤为深刻,常自言:“经书非文字,乃心之镜;持诵非念经,乃磨镜之工。”1979年,宗教政策恢复后,法师赴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深造,依止圆瑛大师弟子会性法师学习法相唯识,兼修天台教观,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院任教,主讲《法华经》《楞严经》等课程,其讲解深入浅出,善于以现代语言阐释经典深意,深受学僧欢迎。

1985年,果惺法师受聘担任苏州寒山寺住持,彼时寒山寺历经岁月沧桑,殿堂破败,僧众稀少,法师以“农禅并重”为理念,率众修复殿宇,恢复早晚功课,同时开荒种田,实现自给自足,更难能可贵的是,法师注重佛教文化传播,率先在寒山寺开设“佛学讲座”,面向信众及社会人士普及佛法,内容涵盖基础教义、禅修实践、心理疏导等,打破佛教“神秘化”标签,他常说:“佛法不是古董,是解决现代人烦恼的良方;僧人不是避世者,是众生的善知识。”1990年,法师应海外信众邀请,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法,其“人间佛教”理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引起广泛共鸣,当地媒体称其为“带来温暖的东方智者”。

1998年,果惺法师回到南通,牵头复建“净心寺”,寺院选址于城市郊外,既保留传统伽蓝七堂制,又融入现代环保理念,如采用太阳能供电、雨水回收系统等,法师提出“寺院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慈善中心”的定位,在净心寺内创办“净心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设立“菩提书屋”,免费开放佛学典籍及人文书籍;成立“慈航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每年春节前组织“慈善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公益,截至2023年,该基金会已累计帮助超5000名困难群众,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公益组织之一。

果惺法师简介

在佛学思想上,果惺法师以“教观双美”为宗旨,融合天台教观与禅宗心法,强调“教理是导航,观心是根本”,他常教导学人:“学佛先学做人,做人先修心,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针对现代人的焦虑、迷茫,法师提出“三心修行法”:感恩心(对父母、众生、三宝)、平常心(顺逆皆安,不执得失)、慈悲心(自利利他,觉行圆满),其著作《净心法语》《法华经的现代启示》《禅与生活智慧》等,以平实语言阐释深奥佛理,销量逾百万册,成为许多学佛者的入门指南。

果惺法师的修行风格亦如其名,“惺”而不昧,常于日常中见真章,清晨四点半,寺院打板声响起,法师已起身礼佛;白天处理寺院事务、接待信众,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开示;夜晚则于禅堂坐香至深夜,数十年如一日,有弟子曾问:“师父,您日日如此辛劳,不疲惫吗?”法师答:“疲惫的是身,清净的是心,身如机器,需常加油;心如明镜,需常拂拭。”2021年,法师受邀参加“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佛教与生态文明”议题,倡导“众生平等,万物共生”的理念,呼吁佛教界践行环保,获得与会者高度认可。

以下为果惺法师生平重要节点年表:

果惺法师简介

时间 事件概要
1945年 出生于江苏南通书香世家,俗名张明远
1963年 于镇江金山寺礼上妙下生长老出家,法号果惺
1966-1976年 隐居于宜兴山中,以农活为生,夜间持诵经典,奠定佛学基础
1979年 赴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深造,毕业后留院任教
1985年 担任苏州寒山寺住持,修复寺院,开设佛学讲座,推动“人间佛教”实践
1990年 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弘法,“人间佛教”理念获广泛认可
1998年 回南通复建净心寺,创办佛学院、菩提书屋、慈航基金会,弘法利生
2021年 参加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佛教与生态文明”议题,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深度对话

相关问答FAQs

问:果惺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果惺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核心是“契理契机”——契佛法之根本理,契机世之根机,具体而言:实践层面,强调“生活即修行”,将持戒、布施、忍辱等六度波罗蜜融入日常,如工作中尽责尽责、家庭中和睦相处皆是修行;社会层面,以慈善为桥梁,通过助学、助老、扶贫等方式践行菩萨道,让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落地生根;文化层面,用现代人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传播佛法,如开设佛学讲座、出版通俗读物、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讲经),打破佛教与世俗的隔阂;教育层面,注重培养青年僧才的“世智辩聪”与“悲智双运”,使其既能深入经教,又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法师认为,佛教不应脱离众生,而应“以众生心为心”,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问:果惺法师对现代人学佛有哪些具体建议?
答:针对现代人学佛的困惑,果惺法师提出“三步走”建议:第一步:正知正见,破除迷信,首先要明确“佛是觉悟者,学佛是学觉悟”,而非追求神通、祈福,建议从阅读基础佛学入门书开始(如《佛法概论》《正见:佛陀的教导》),或亲近善知识,树立对佛法的正确认知,避免盲修瞎练。第二步:持戒修心,扎根生活,以“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行为准则,从断恶修善入手;日常生活中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对困境多一份包容,将“观照自心”作为日常功课,如觉察起心动念时的贪嗔痴。第三步:福慧双修,自利利他,在个人修行(如诵经、禅修)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利他事业,哪怕只是一句温暖的话、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助,都是积累福德、增长智慧的方式,法师特别强调:“学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清醒的心面对现实;不是追求来世的福报,而是让当下的生命充满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