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座浸润着千年佛光的江南名城,自古便是高僧辈出、梵音缭绕之地,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在灵岩山的松影间,一代代修行者以智慧为灯,以慈悲为舟,续写着佛教中国化的动人篇章,觉生法师,便是当代苏州佛教界中,以“知行合一”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代表性人物,他既深谙传统戒律的庄严,又秉持与时俱进的弘愿,将佛法的智慧之光洒向世间,成为连接古老信仰与现代心灵的桥梁。
觉生法师的成长轨迹,与苏州的山水文脉紧密相连,1968年,他出生于苏州吴县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祖父影响,诵读《心经》《金刚经》,对“诸法空相”“应无所住”的教义懵懂生趣,少年时,他常独坐太湖之滨,看潮起潮落,听风声鸟语,心中对“生死大事”的追问日益深切,18岁那年,因目睹祖母往生时安详的神态,他毅然决定放弃世俗学业,于寒山寺礼秋爽老和尚剃度出家,秋爽老和尚是近代佛教界泰斗,以“持戒精严、禅教并重”著称,见其根器利落,便嘱其先学“五堂功课”,再研教理,寒山寺的晨钟暮鼓,成了他修行的起点:每日凌晨三时起床,随众上殿过堂,白天研习《法华玄义》《四教义》,傍晚于钟楼坐香,寒来暑往,未曾懈怠,三年后,他赴灵岩山寺受具足戒,依止明学老和尚进一步深造,灵岩山作为净土宗道场,以“老实念佛”著称,但觉生法师并未局限于一句佛号,而是以“禅净双修”为旨,在念佛中观照自心,在坐禅中体悟佛理,形成了“以戒为基,以禅为体,以净为归,以慈为用”的修行体系。
在参学过程中,觉生法师深刻认识到:“佛法非枯寂之学,当利济群生。”上世纪90年代,他赴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教理,同时关注现代社会问题,毕业后,他回到苏州,先是被派往西园寺负责弘法工作,后于2005年受请住持苏州工业园区重元寺,重元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历史上曾因战乱屡毁屡建,2003年重建时,规划定位为“现代化、人间化”的弘法道场,觉生法师住持后,提出“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僧才,以慈善服务社会”的三大弘法方向,让这座千年古刹焕发新生。
他尤其重视佛教文化的现代转化,为让年轻人亲近佛法,他创办“重元寺禅艺学堂”,开设茶道、花道、书法、古琴等课程,将“生活禅”理念融入其中:“砍柴担水皆是修行,喝茶吃饭无非般若。”学堂每周举办“青年禅修营”,吸引数百名都市白领参与,通过止观、行禅、抄经等体验,让他们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他还推动寺院与高校合作,与苏州大学共建“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学者探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这些举措打破了人们对寺院“古板封闭”的刻板印象,让重元寺成为苏州文化新地标。
时间 | 事件 | 内容概要 |
---|---|---|
1986年 | 于寒山寺出家 | 礼秋爽老和尚剃度,法号觉生,开始系统学习丛林规矩与基础教理 |
1989年 | 于灵岩山寺受具足戒 | 依止明学老和尚,深入修习净土法门,兼习禅观 |
1995年 | 中国佛学院毕业 | 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大乘教理,获学士学位 |
2005年 | 住持苏州重元寺 | 提出“文化、教育、慈善”三大弘法方向,推动寺院现代化转型 |
2010年 | 创办“重元寺爱心基金” | 聚焦助学、助老、救灾,累计帮扶困难群体超2万人次 |
2015年至今 | 开设“觉生讲经堂” | 每周直播讲经,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坛经》,线上听众超百万人次 |
2020年 | 策划“佛系抗疫”系列活动 | 组织僧众为疫区祈福,捐赠物资,并推出“线上禅修课”,缓解民众焦虑 |
觉生法师的“人间佛教”实践,更体现在慈悲济世的行动中,2010年,他发起成立“重元寺爱心基金”,基金款项主要来自信众捐赠和寺院文创产品收入,坚持“专款专用、公开透明”的原则,十余年来,基金团队走遍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偏远乡镇:为吴江区的困境儿童设立“觉生助学金”,资助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在昆山开设“爱心食堂”,每天为200余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2021年河南水灾,他第一时间组织捐赠50万元物资及药品,并亲自带队赶赴灾区参与救援,他常说:“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不是口号,是要把众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帮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在弘法利生的同时,觉生法师从未停止对佛法的深度思考,他常开示:“学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培养智慧,看清人生的真相,然后更好地面对生活。”他的讲经风格深入浅出,善于用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诠释经典:讲《心经》时,他会以“加班时的焦虑”“人际关系的烦恼”为例,说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意;讲《金刚经》时,他会用“放下对成功的执念”“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来诠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贴近生活的解读,让古老的经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明白:佛法就在身边,修行即是生活。
觉生法师已过知天命之年,却依然保持着每日早课、坐禅的习惯,清晨四点的重元寺,总能看到他诵经打坐的身影,他常说:“出家的意义,就是要做一盏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从寒山寺的小沙弥到重元寺的方丈,从青灯古佛的修行者到弘法利生的践行者,觉生法师以一生的行动证明:佛教不是脱离尘世的“象牙塔”,而是滋养心灵、温暖社会的“甘露泉”,在苏州这座古城里,他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沟通着信仰与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也让“人间佛教”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问答FAQs
觉生法师的弘法理念中,“人间佛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觉生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核心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文化弘扬,通过禅艺学堂、学术研讨等形式,将佛教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打破“佛教远离尘世”的误解;二是教育培养,重视僧才教育与信众教育,既培养具备传统戒律与现代知识的僧团,也通过讲经、禅修提升信众的佛学素养;三是慈善服务,以“爱心基金”为载体,直接参与社会救助,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让佛法从“经书走向现实”,从“殿堂走向社会”。
觉生法师在推动佛教与现代科技结合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解答:觉生法师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佛教弘法的数字化转型,2015年起,他开设“觉生讲经堂”线上直播平台,每周固定时间讲经,并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同步传播,累计线上听众超百万人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开发“线上禅修课”,结合VR技术打造“虚拟禅堂”,让信众在家也能体验寺院禅修;他还推动寺院“数字化管理”,通过线上预约、电子功德簿等方式,提升服务效率,让佛教弘法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