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印海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浙江上虞人,生于1921年,俗姓黄,幼年受家庭熏陶,接触佛法,1936年于上虞龙华寺出家,师从静安法师,研习经律论,深入藏经阁,奠定坚实的佛学基础,青年时期赴苏州灵岩山佛学院深造,亲近慈舟、印顺等高僧,精修净土与唯识,尤以“解行并重、禅净融合”为修行要旨,此后七十余载,法师始终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在上虞及浙江佛教界留下深远影响。
印海法师的弘法生涯,始终扎根于地方,兼顾教理传播与实践践行,上世纪40年代,他回到上虞,参与复兴当地寺院,先后驻锡于曹山寺、覆卮山寺等古刹,面对战后佛教凋敝的局面,他奔走呼吁,募集资金,修缮殿堂,重塑佛像,使濒临废弃的道场重焕生机,他注重僧伽教育,在寺院内创办佛学培训班,培养青年僧才,讲授《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强调“教观双运”,既重视义理研习,也注重禅修实践,为浙江佛教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
法师的慈悲情怀不仅体现在僧团建设中,更惠及社会大众,他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推动慈善事业,上世纪90年代起,发起“上虞佛教慈善基金”,组织僧俗信众开展扶贫助学、救灾助困活动,累计帮助困难家庭千余户,资助贫困学生数百名,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必亲自带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与残障人士,送去生活物资与精神慰藉,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愿,践行佛陀教诲,他还倡导生态保护,在上虞覆卮山寺院周边组织植树造林,推动“寺院生态园林”建设,将佛法智慧与环保理念相结合,影响一方民风。
在教义弘扬方面,印海法师以“契理契机”为原则,深入浅出开示佛法,善用现代语言诠释经典深意,他常言:“佛法不在文字中,亦不离文字中,关键在明心见性。”每逢法会,他讲经说法条理清晰,循循善诱,无论在家信众还是出家僧人,皆能从中受益,晚年,他专注于净土法门弘扬,强调“持名念佛”与“观想念佛”结合,引导信众以信愿为导,以持名为行,往生净土,其开示被整理成《印海法师讲录》《覆卮山禅思录》等书籍,成为浙江佛教界珍贵的 spiritual 财富。
印海法师的一生,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真实写照,他以朴实无华的修行、慈悲济世的行为、契理契时的教化,赢得了四众弟子的尊敬与爱戴,2015年,法师于上虞曹山寺安详示寂,享年九十五岁,僧腊七十九载,圆寂当日,当地信众自发前往送别,无不感念其对上虞佛教及社会公益的卓越贡献,其法脉传承弟子多驻锡浙江各地寺院,继续弘扬他的弘法精神,使“解行并重、慈悲济世”的印海法师精神代代相传。
印海法师重要弘法活动简表
时间 | 弘法事件 | 主要影响 |
---|---|---|
1940-1950年 | 复兴上虞曹山寺、覆卮山寺 | 修复古刹,重建僧团,恢复当地道场功能 |
1980-1990年 | 创办上虞佛学培训班 | 培养青年僧才,推动浙江佛教人才建设 |
1995年起 | 发起“上虞佛教慈善基金” | 开展扶贫助学、救灾助困,惠及千余家庭 |
2000年后 | 专注净土法门弘扬,讲经说法录音整理 | 形成系列讲录,广泛流通,利益后世信众 |
相关问答FAQs
Q1:印海法师对上虞佛教文化的传承有哪些具体贡献?
A1:印海法师对上虞佛教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复兴古刹,如曹山寺、覆卮山寺等,保护了上虞佛教历史遗迹;二是培养僧才,通过佛学培训班为当地输送骨干力量,延续佛教命脉;三是经典弘扬,深入浅出开示佛法,整理讲录保存教义,使上虞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发扬。
Q2:印海法师的“禅净融合”修行理念有何特色?
A2:印海法师的“禅净融合”特色在于“解行并重”:以禅宗“明心见性”为终极目标,强调观照自心;以净土“持名念佛”为日常修行,注重信愿坚固,他认为禅是净之体,净是禅之用,二者相辅相成,引导信众在念佛中参悟自性,在观照中深化净愿,体现了中国佛教圆融无碍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