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达照法师吾

展信如晤,弟子每每忆及初次聆听您讲经时的情景,仍觉法音清亮,如醍醐灌顶,您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弟子在红尘中修行的迷茫之路,三年来,依止您的教诲,虽未能精进修持,却也于点滴中体会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今日愿将这份心得向您略呈一二,既是对您慈悲摄受的感恩,亦是对自己修行路上的梳理与鞭策。

达照法师吾

初闻法音时,弟子正陷于生活的困顿与内心的焦虑之中,彼时总觉得命运无常,前路茫茫,日夜被“求不得”的烦恼所缚,恰逢您在寺中讲解《金刚经》,开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便如惊雷震醒了弟子的迷思,您说:“世人执着于得失,是因为把暂时的现象当作了永恒的实体,财富、地位乃至情感,皆是因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如同水中的月亮,看似真实,伸手即空。”这番话让弟子忽然明白,痛苦的根源并非外境本身,而是我们对外境的执着,于是学着在生活中观照自己的心念,遇到顺境时不起贪着,遭遇逆境时不起嗔恚,渐渐发觉内心的焦虑竟如冰雪般消融了许多,这才知道,原来真正的“离苦得乐”,并非改变外境,而是转变内心的认知。

您常教导“修行要在心地上用功”,这句话弟子至今仍反复体味,记得有次提问:“法师,每日诵经持咒,是否就能消业障?”您微笑着反问:“若诵经时心外求法,持咒时妄念纷飞,如同在沙上写字,海水一来岂非不留痕迹?”您强调“心净则国土净”,真正的修行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于是弟子开始尝试在生活中修“止观”:清晨醒来,不急于起身,先静坐片刻,观照自己的呼吸,让散乱的心逐渐安定;工作间隙,当烦恼生起时,不压抑、不跟随,只是看着它,如同看天边的云卷云舒,任其来去,渐渐地,弟子发现,当内心保持觉照时,外界的喧嚣便无法扰动内心的宁静,即便遇到突发状况,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这或许就是您所说的“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并非坏事,它是我们观照自心、觉悟人生的契机。

您提倡“禅净双修”,既要修禅的观照智慧,也要修净土的至诚信愿,弟子曾疑惑:“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讲‘持名待归,一生解脱’,二者如何圆融?”您以“目与月”为喻:“禅如眼目,能见本性;净土如明月,所照之境,有目方能见月,有月方能显目,二者缺一不可。”您说:“修禅者若无净土之信愿,恐落狂禅;修净土者若无禅观之智慧,易起着相。”这番比喻让弟子豁然开朗,每日除了诵经念佛,也坚持静观心念,既以佛号收摄妄念,也以观照照见妄念的虚幻,当念佛时能念所念一时脱落,当观照时能所双亡,那种法喜充满的感受,让弟子对“一心不乱”的境界生起了坚定的信心。

您常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这句话让弟子对因果有了更深的敬畏,过去弟子总以为因果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简单对应,您却开示:“因果是心念的延续,每一个心念都是一颗种子,当下的起心动念,已在塑造未来的生命形态。”于是弟子开始注重“护念”,起心动念时先问自己:“这个念头是利益自己还是利益他人?是增长贪嗔痴还是增长戒定慧?”一次,同事因失误受到批评,众人纷纷指责,弟子心中虽也生起责备之意,却忽然想起您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便主动上前安慰,并协助其弥补过失,事后同事感激不已,原本紧张的团队关系也因此缓和,这小小的经历让弟子真切体会到,护持善念、践行慈悲,不仅能利益他人,更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光明与力量。

您教导“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修行”,这句话让弟子对“人间佛教”有了更深的理解,过去总觉得修行需要远离尘世,躲在深山古寺中才能清净,您却说:“家庭是道场,工作是修行,待人接物都是考验。”于是学着把佛法融入日常:对父母多一份耐心,对伴侣多一份包容,对孩子多一份引导,对同事多一份协作,当家庭矛盾生起时,不抱怨、不指责,而是想想“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我能做些什么”;当工作压力袭来时,不烦躁、不逃避,而是以“承担即是修行”的心态去面对,渐渐地,弟子发现,生活不再是修行的障碍,反而成了最好的道场——在柴米油盐中体会无常,在人际交往中修习慈悲,在顺逆境界中增长定慧。

达照法师吾

弟子深知,依止您的教诲修行,仍只是初步的体会,离“断惑证真”的目标还遥不可及,但每当在修行中遇到困惑,只要忆起您的开示,便如迷航时见到了灯塔,您常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弟子愿以这份深信为舟,以您的教诲为桨,在菩提之路上勇猛精进,虽千万人吾往矣。

弟子以无比感恩之心,合十祈愿:达照法师法体安康,弘法无碍,广度众生,不舍众生,愿您法音宣流,遍覆世界,让更多众生闻法受益,离苦得乐。

弟子 敬上

达照法师核心教诲要点与实践指引

教诲主题 法师开示要点 实践方法
心性本净 众生皆有佛性,迷时被妄想执着遮蔽,如云遮日,云散则日现。 每日静坐观心,觉察妄念生灭,不随妄转,体认“能观之心”的本来清净。
禅净双修 禅为观照智慧,净土为信愿资粮,二者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日间修禅观(观呼吸、观心念),晚间持名念佛,以佛号收摄散乱,以观照照见实相。
菩萨畏因 因果是心念的延续,当下护念善念,即是培植未来善果的因。 起心动念时先观自心,言语行为前先问是否利益众生,从“护念”到“践行”逐步落实。
生活中修行 家庭、工作、人际皆是道场,不逃避境界,在顺逆中修习慈悲与定慧。 将佛法融入日常:对家人修“慈悲”,对工作修“精进”,对境界修“平等心”。

相关问答FAQs

达照法师吾

Q1:弟子常感到修行懈怠,难以坚持,请问达照法师有何对治方法?
A:懈怠是修行路上的普遍障碍,关键在于“知见”与“发心”,首先要明白“懈怠的代价”——轮回之苦,以及“精进的利益”——解脱之乐,应发“菩提心”,不是为了自己求安乐,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可将修行目标分解为小步,如每日固定10分钟静坐、3遍心经,从“易行持”入手,逐渐培养习惯,多与善知识、同参道友交流,互相策励,如《阿含经》说“友伴如良药,能除烦恼疾”,善友的陪伴能激发道心。

Q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执着”与“正念”?比如对事业成功的追求,是否属于执着?
A:“执着”是“我执”的体现,即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产生强烈的爱嗔,患得患失,如“必须成功,否则就是失败”;“正念”是以“觉照”为基础,对事物保持清晰的认识,努力付出但不执着结果,如“尽人事听天命,成功则利益他人,失败则归纳经验”,对事业追求的关键是“发心”:若为名闻利养,则是执着;若为自利利他,则是正精进,正如法师开示:“做事时不攀缘,结果时不执着”,在过程中保持专注与努力,在结果中保持接纳与感恩,便是正念的修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