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南京寺庙老和尚圆寂,其一生有何未解之谜?

南京某千年古寺传来讯息,备受信众敬仰的慧空长老于安详示寂,享年89岁,慧长老自弱冠出家,在寺中修行七十余载,历任监院、方丈等职,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其德行风范与弘法精神,在南京佛教界乃至江浙地区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南京寺庙老和尚去世

慧空长老俗姓李,1935年生于南京书香世家,少年时因体弱多病,常闻佛法而心生欢喜,18岁于栖霞寺依若舜法师剃度出家,他精研《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尤重禅修实践,每日坚持早课、坐香、诵经,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上世纪80年代,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后,他积极参与古寺修复工作,牵头募集资金,历经十余年,将一座历经战乱、损毁严重的古寺逐步恢复庄严,重塑佛像,重建殿堂,让香火重续,十方信众得以有安心修行之所。

作为寺中长老,慧空长老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注重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结合,他常开示信众:“佛法不是避世的学问,而是生活的智慧,要以慈悲待人,以智慧处事。”每逢初一、十五,他都会在寺中为信众开示,解答疑惑,无论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许多人在他的点化下,寻得心灵慰藉,生活态度也愈发积极,他还热心公益,牵头成立“慈济会”,资助贫困学子、帮扶孤寡老人,每年冬季都会为周边社区困难家庭送去棉衣、米油等物资,践行着“慈悲济世”的菩萨行。

长老示寂前数日,仍坚持每日巡寺,查看殿堂修缮情况,与年轻僧人交流修行心得,示寂当日清晨,他如常早课,随后于丈室静坐,安详迁化,面色红润,宛如安睡,令在场僧众无不赞叹其修行境界,消息传出,十方信众自发前往悼念,寺内诵经声不绝于耳,殿前摆放着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与挽联,空气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氛围,南京佛教协会相关负责人及诸山长老也纷纷前来吊唁,评价慧空长老“为南京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了一生,其精神永为后学楷模”。

南京寺庙老和尚去世

寺内僧众表示,将遵循长老遗愿,以“保持道风、续佛慧命”为要,继续弘法利生,让长老的精神传承不息,寺院已成立治丧委员会,追思法会及荼毗等事宜将按佛教仪轨有序进行,预计于七日后举行公祭法会,信众可前往参与,缅怀长老德行。

慧空长老生平年表

年份 主要事件
1953年 于栖霞寺依若舜法师剃度出家,受具足戒
1980年 参与南京某古寺修复工作,担任监院,主持殿堂重建与佛像重塑
1995年 升任该寺方丈,提出“文化兴寺、慈善济世”理念,推动寺院开放与弘法活动
2008年 牵头成立“慈济会”,开展助学、扶贫等公益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超万人次
2020年 退居静修,仍每日为信众开示,指导年轻僧人修行
2024年初 安详示寂,享年89岁

相关问答FAQs

问:佛教中“圆寂”与“去世”有何不同?
答:“圆寂”是佛教术语,音译为“涅槃”,指修行者通过断除烦恼、圆满功德与智慧,最终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寂静的境界,包含“德圆满”与“寂灭”两层含义,是对高僧大德往生的尊称,带有对其修行成就的肯定;“去世”则是世俗对生命终结的普遍说法,仅表示生命结束,无修行层面的特殊含义。

问:老和尚圆寂后,寺庙的日常活动会受影响吗?
答:不会,慧空长老生前已对寺院日常管理作出安排,僧团将按既定仪轨有序开展活动,每日早课、过斋、诵经等修行功课,以及每月初一、十五的讲经法会、慈善接待等均正常进行,寺院将继续秉持长老遗志,弘扬佛法,服务信众,确保传承有序。

南京寺庙老和尚去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