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座被黄河与淮河滋养的古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在云龙山、泉山、九里山等层峦叠嶂之间,曾星罗棋布着众多寺庙,晨钟暮鼓间承载着千年的信仰与记忆,然而时光流转,战乱、风雨与时代的变迁,让许多寺庙逐渐湮没于荒草之间,成为沉默的历史注脚,这些废弃的寺庙,不仅是建筑遗存,更是徐州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它们以断壁残垣的姿态,诉说着古城的兴衰与文明的更迭。
废弃寺庙的历史脉络与分布
徐州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徐州便成为重要的传播节点,南北朝时期,帝王崇佛之风盛行,徐州寺庙数量激增,仅云龙山一带便有“七十二座寺”的传说,唐代是徐州佛教的鼎盛期,官府与民间共同修建了兴化寺、莲华寺、九里寺等规模宏大的寺庙,僧侣云集,香火鼎盛,宋元时期,寺庙建筑进一步融合北方官式与江南园林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明清以降,随着运河漕运的衰落与战乱频仍,部分寺庙逐渐荒废,至近代,日军侵华战争的炮火与“破四旧”运动,让更多寺庙沦为废墟。
徐州山上废弃的寺庙主要集中在四大区域:云龙山的兴化寺遗址、泉山的莲华寺废墟、九里山的九里寺残迹,以及贾汪大洞山的佛洞寺旧址,这些寺庙多依山而建,选址讲究“藏风聚气”,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如今虽废弃,仍能从残存的地基与碑刻中窥见当年的恢弘。
建筑遗存与艺术价值
徐州废弃寺庙的建筑风格兼具北方雄浑与江南秀美,多为木构架与石基结合,以硬山顶、歇山顶为主,屋顶覆盖筒瓦、板瓦,檐下施斗拱,部分建筑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彩绘与雕刻,岁月侵蚀与人为破坏,让这些建遗存多已残缺不全,仅剩部分基座、石碑、佛像残件及零星构件。
以兴化寺为例,其始建于南北朝,唐代重建,现存仅有一座明代山门和残缺的东配殿基座,山门为青石砌筑,门楣上“兴化禅寺”四字虽已斑驳,但仍能看出遒劲的书法功力,殿基周围散落着唐代的莲瓣柱础、宋代的经幢残段,以及明清碑刻十余通,重修兴化寺记》详细记录了寺庙的历史沿革与捐资名单,是研究徐州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泉山的莲华寺则以其精美的石雕闻名,寺内原有宋代石雕十八罗汉,现仅存三尊,虽头部残缺,但衣纹流畅、神态生动,体现了宋代雕塑的高超技艺,九里寺的废墟中,一块元代“敕赐九里寺”碑刻尤为珍贵,碑文记载了元代皇帝赐名与扩建寺庙的史实,填补了徐州元代宗教史的空白。
以下为徐州主要废弃寺庙遗存概况表:
寺庙名称 | 所在山脉 | 始建年代 | 现存主要遗存 | 文物价值 |
---|---|---|---|---|
兴化寺 | 云龙山 | 南北朝 | 明代山门、唐代柱础、明清碑刻 | 徐州佛教兴衰的重要见证 |
莲华寺 | 泉山 | 唐代 | 宋代石雕罗汉残件、殿基 | 宋代雕塑艺术的实物例证 |
九里寺 | 九里山 | 宋代 | 元代敕赐碑刻、石塔基座 | 元代宗教政策研究资料 |
佛洞寺 | 大洞山 | 明代 | 明代钟楼残基、清代壁画残片 | 明清建筑与绘画艺术融合实例 |
废弃原因与现状探析
徐州山上寺庙的废弃,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徐州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冬季寒冷干燥,雨水侵蚀与温差变化导致木构件腐朽、石风化;部分寺庙建在山坡地质灾害隐患区,山体滑坡与水土流失加剧了建筑损毁。
人为因素则是更主要的推手,近代以来,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云龙山、九里山等战略要地上的寺庙遭炮火轰炸,兴化寺大殿、九里寺藏经楼被夷为平地;建国后的“破四旧”运动中,部分寺庙被拆毁,佛像被砸,经卷被焚;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速,部分寺庙因矿山开采、旅游开发被占用或破坏,如大洞山佛洞寺曾一度被用作采石场,导致山体植被严重破坏。
这些废弃寺庙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除兴化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定期巡查外,其余寺庙多处于“无人管、没钱修”的状态,莲华寺遗址被杂草灌木覆盖,石雕罗汉暴露在风雨中,盗凿现象时有发生;九里寺的元代碑刻因缺乏保护,碑文已模糊难辨;佛洞寺的清代壁画残片则因游客随意刻画,面临进一步损毁的风险。
文化意义与保护探索
废弃的寺庙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记录了宗教的传播与演变,更见证了古城的经济发展、民俗变迁与艺术成就,兴化寺的碑刻中提及明清时期徐州漕运的繁荣,反映了寺庙与城市经济的紧密联系;莲华寺的石雕罗汉融合了徐州民间审美,体现了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
保护这些废弃寺庙,需要政府、社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在政策层面,应将废弃寺庙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在技术层面,可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遗存进行三维扫描与建模,建立数字档案,为后续修复提供依据;在活化利用方面,可借鉴“遗址公园”模式,对保存相对完好的兴化寺进行局部修复,打造成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对损毁严重的寺庙,则可保留遗址原貌,通过解说牌、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历史场景,让游客在荒草丛中感受文明的温度。
公众参与同样重要,可通过“文物保护志愿者”项目,组织市民参与遗址清理、巡查与宣传;学校可开展“寻访徐州古寺”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媒体则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废弃寺庙保护的认知。
相关问答FAQs
Q1:徐州废弃的寺庙是否还有修复的可能?目前有哪些修复计划?
A:部分保存遗存相对丰富的废弃寺庙具备修复条件,但需遵循“最小干预”与“原真性”原则,徐州市文物局已启动“山区寺庙遗址保护工程”,优先对兴化寺、九里寺两处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与环境整治,兴化寺计划修复明代山门并搭建保护棚,对碑刻进行拓片与加固;九里寺则重点保护元代敕赐碑刻,建设遗址展示区,但整体修复仍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需长期投入与社会支持。
Q2:普通人可以如何参与到徐州废弃寺庙的保护中?
A:公众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保护:一是成为“文物保护志愿者”,参与遗址清理、垃圾清理、日常巡查等工作;二是通过“徐州文物保护公益基金”进行捐款,支持遗存修复与数字化保护;三是提高自身保护意识,不随意破坏遗存,不乱涂乱画,发现盗墓、破坏文物行为及时向文物部门举报;四是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废弃寺庙的历史故事,扩大社会关注,推动保护行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