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时,青灰色的山岚尚未散尽,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寂源禅院已传来第一声钟响,钟声悠远,穿透薄雾,惊起檐角几只灰雀,也唤醒了禅院里沉睡的草木,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历经千年风雨,在寂源法师的住持下,依旧保持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本色,成为无数人寻找心灵归宿的港湾。
寂源法师年少时便与佛有缘,二十岁于灵岩寺剃度,师从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明一法师,他常说:“修行不在深山,而在心间。”三十岁那年,他来到这座几近荒废的寂源禅院,发愿要让它重现生机,十余年间,他带领僧众修缮殿宇,栽种竹柏,将禅院从断壁残垣中一点点唤醒,如今的寂源禅院,红墙黛瓦掩映在苍松翠柏间,飞檐翘角的钟楼里,那口明代铸造的铜钟依旧每日准时鸣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禅院的整体布局遵循着“伽蓝七堂”的规制,从山门到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的厢房、禅堂、斋堂错落有致,既有皇家寺院的恢弘大气,又透着山林古刹的清幽雅致,法师对建筑细节极为考究:殿前的青石板路被僧众的脚步磨得温润如玉,禅堂的木窗棂上雕刻着细密的莲花纹,连廊下的风铃都选的是铜制,风吹过时,铃声清越,不吵闹,反而更添几分宁静,院中有一方放生池,池水清澈,几尾红鲤悠然游弋,池边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心无挂碍”四个大字,这是寂源法师手书的,也是他常对信众开示的修行要诀。
在寂源法师看来,禅院不仅是修行的道场,更是连接尘世与净土的桥梁,他提倡“生活禅”,主张“平常心是道”,将禅修融入日常,每日清晨四点半,僧众们便会齐聚禅堂,开始早课,梵音缭绕中,他们或诵经打坐,或出坡劳作,劈柴、担水、种菜、煮饭,每件事都用心去做,法师常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便是修行。”这种朴实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每一位来到禅院的人,许多都市人在这里体验“短期出家”,放下手机,远离喧嚣,跟着僧众过堂、坐禅,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内心的平静。
禅院的弘法活动也颇具特色,每周六下午,法师会在法堂为信众开示,内容不拘泥于经文,而是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困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佛法智慧,他曾说:“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面对生活的勇气。”禅院还定期举办禅修营、抄经会、茶会等活动,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体验,去年夏天,一场以“回归本真”为主题的禅修营吸引了数十位年轻人,他们在法师的引导下,通过静坐、行禅、茶叙,学会了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安定。
寂源法师常说:“禅院是有生命的,它需要人的温度,也需要岁月的沉淀。”这座千年古刹在他的守护下,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地,更成为一方心灵的净土,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禅院的琉璃瓦上,整个禅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钟声再次响起,悠远而绵长,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位过客: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
寂源禅院每日修行安排表
时间 | 简要说明 | |
---|---|---|
04:30-06:00 | 早课(诵经、坐禅) | 僧众每日必修,以清净心开始新的一天 |
06:30-07:30 | 过堂(早斋) | 用斋前诵供养咒,食存五观 |
08:00-11:00 | 出坡(劳作) | 修缮寺院、耕种菜园等,践行“农禅并重” |
14:00-16:00 | 禅修或学习 | 静坐或研习经典,深入理解佛法 |
16:30-17:30 | 茶会或开示 | 与信众交流,解答修行疑惑 |
寂源法师弘法理念摘要
理念名称 | 核心内涵 | 实践方式 |
---|---|---|
生活禅 | 将禅修融入日常,平常心是道 | 吃饭、睡觉、工作皆用心,专注当下 |
农禅并重 | 劳动与修行结合,自给自足 | 出坡劳作,在汗水中体会佛法 |
心无挂碍 | 放下执着,坦然面对顺逆境界 | 通过诵经、坐禅净化内心,培养智慧 |
相关问答FAQs
问:寂源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指什么?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答:“生活禅”是寂源法师弘法的核心理念,主张“将修行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悟禅意”,就是以平常心对待日常的每一件事:吃饭时专注品尝食物的味道,不挑剔、不分别;工作时认真投入,不敷衍、不攀比;与人相处时真诚相待,不执着、不计较,普通人可以从“专注当下”开始,比如每天花10分钟静坐,观察自己的呼吸;或者在做家务时,用心感受每一个动作,不急于求成,久而久之,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内心的安定与喜悦。
问:普通人可以到寂源禅院参加修行活动吗?需要提前预约吗?
答:寂源禅院常年欢迎有缘人前来体验修行活动,包括短期禅修营、抄经会、周六法会开示等,短期禅修营需要提前一周通过禅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填写个人信息并说明参与需求,以便禅院安排食宿和修行指导;其他日常活动如周六法会、茶会等,可直接在当天前往禅院客堂登记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禅院为保持修行清净,要求参与者遵守寺院规矩,穿着朴素,不佩戴贵重饰品,手机需调至静音或交由客堂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