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虚云法师的话里,藏着怎样的修行智慧与人生启示?

虚云法师作为近代禅宗泰斗,其言行开示凝聚了毕生修行智慧,对当代人安顿身心、涵养心性具有深刻启示,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直指心性本质,既有对传统佛法的深刻阐释,也有对修行实践的精准指引,字字珠玑中蕴含着破除迷惘、觉悟人生的真谛。

虚云法师的话

法师常言:“修行不难,但人不肯难。”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修行的核心障碍——人的惰性与畏难情绪,许多人向往修行带来的清净与自在,却又不愿忍受过程中的枯燥、磨砺与对自我的深层剖析,虚云法师一生历经战乱、饥荒、病痛,却始终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坚持弘法,他用自身经历证明:修行的“难”并非外在的苦行,而是直面内心贪嗔痴的勇气,正如他所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真正的修行是从日常的一念一言一行入手,克服“不肯难”的习气,在柴米油盐中磨砺心性,而非追求玄虚的体验。

在心性修养上,虚云法师强调“看破放下”与“明心见性”的统一,他曾开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句话并非否定戒律与禅修的重要性,而是指出戒律与禅修的根本在于心地清净,若心能平,自然不犯戒;若行能直,无需刻意修禅,现代人常被外境所转,得失心重,分别心强,反而忽略了心性的本自具足,法师以“放下着,放下着,再放下着”的反复叮咛,提醒修行者要层层剥离对名利、对执着、对“我相”的 clinging,这种“放下”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减法回归本真——如同拨云见日,当内心的尘埃被拂去,本有的智慧与慈悲自然显现。

关于禅修方法,虚云法师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反对脱离实际的枯坐参禅,认为“搬柴运水无非是妙,扬眉瞬目尽是禅机”,无论是行住坐卧,还是待人接物,皆可成为修行的道场,他以“农禅并重”的理念复兴寺院,倡导僧众通过劳动自给自足,在耕作中体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踏实,在流汗中感受“心无挂碍”的自在,对普通人而言,禅修不必非要打坐念经,工作中专注负责、生活中待人真诚、逆境中保持坚韧,都是禅修的体现,法师曾说:“修行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就是我们的心。”心若能安,处处是道场;心若不定,纵然深山古寺,也难觅清净。

在慈悲利他方面,虚云法师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准则,强调修行者需跳出“小我”的局限,关怀众生,他曾说:“我们学佛的人,要发大心,不是为自己了生死,是要为一切众生了生死。”这种慈悲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他一生修复寺庙、培养僧才、赈济灾民,甚至在战乱中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佛教文物与信众,他告诫弟子:“慈悲 without wisdom是愚痴,智慧 without慈悲是邪见。”真正的修行,需以智慧为导,以慈悲为用,既要有洞察世间的清醒,又要有温暖众生的热忱。

虚云法师的话

对于因果法则,虚云法师的阐释直击人心:“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他强调因果不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纵使百千劫也不会失坏,现代人常因眼前未见“现世报”而忽视因果,却不知因果如影随形,贯穿三世,法师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提醒世人,与其担忧未来的果报,不如当下断恶修善——因为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举止,都在塑造自己的命运。

为更清晰呈现虚云法师心性修养的核心要义,可将其要点归纳如下:

虚云法师开示节选 核心解读与修行指引
看破放下 “放下着,放下着,再放下着” 针对执着习气,通过反复练习放下妄念,回归本心清净
心平戒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心地清净则自然持戒,行为端正则禅修自成,强调内在修养的根本性
即世修行 “搬柴运水无非是妙,扬眉瞬目尽是禅机” 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在行住坐卧中体悟禅意,避免脱离实际的玄虚追求
慈悲智慧 “慈悲 without智慧是愚痴,智慧 without慈悲是邪见” 以智慧为导、慈悲为用,平衡自利与利他,避免修行偏颇
因果正见 “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强调当下行为对未来的决定作用,督促断恶修善,塑造命运

虚云法师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现代人内心的迷惘,在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从他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看破放下”化解焦虑,以“即世修行”安顿身心,以“慈悲智慧”对待他人与世界,修行的道路或许漫长,但正如法师所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当我们回归自心,便会发现,觉悟的答案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当下的念想与行动之中。

相关问答FAQs

虚云法师的话

Q1:虚云法师说“修行不难,但人不肯难”,现代人应如何理解“肯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
A:“肯难”并非指刻意追求苦行,而是指修行者愿意直面内心的障碍,克服“怕麻烦、怕吃苦、怕改变”的惰性,现代生活中,“肯难”体现在:面对诱惑时“肯难”于保持定力,不被外境转;遇到挫折时“肯难”于反省自身,而非抱怨外境;坚持善行时“肯难”于日复一日,而非三分钟热度,每日坚持十分钟静心观照呼吸,放下手机专注陪伴家人,在利益冲突时选择退让而非争斗——这些看似微小的“难”,实则是磨炼心性的修行,正如虚云法师所言,“道在平常日用间”,肯于在平凡中“难”自己,才能逐渐超越习气,接近本心。

Q2:有人说“看破放下”意味着消极避世,对现实生活不负责任,这种理解对吗?虚云法师如何看待“看破”与“入世”的关系?
A: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看破”并非否定现实生活,而是看破对事物本质的执着——看破财富名利带来的虚妄快乐,看破顺逆境界的无常变化,看破“我执”带来的烦恼痛苦;“放下”也非逃避责任,而是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放下对他人的苛责、放下对“自我”的固守,虚云法师一生积极入世,修复寺庙、救济灾民、培养僧才,正是“看破放下”后的大担当,他认为,“看破”是为了更清醒地入世——因知无常,所以更珍惜当下;因破我执,所以更能慈悲利他,真正的“看破放下”,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既不沉迷于世间的幻象,也不逃避对家庭与社会应有的责任,在承担中修行,在修行中承担,这才是佛法与生活的圆满统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