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心静法师简历

心静法师,俗名张明,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佛学典籍产生浓厚兴趣,青年时期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家修行、普度众生之念,1985年,于苏州寒山寺礼明旸法师为剃度恩师,法号“心静”,从此正式步入佛门,潜心修习佛法,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

心静法师简历

个人基本信息

项目
俗名 张明
法名 心静
出生年份 1965年
籍贯 江苏苏州
出家时间 1985年(20岁)
剃度恩师 明旸法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受具足戒时间 1986年(于南京栖霞寺)

修行历程

心静法师出家后,首先于寒山寺依止恩师明旸法师修习禅宗,兼学净土教义,1987年,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系统学习佛法,期间深入研习《大藏经》,对《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经典有独到体悟,1991年佛学院毕业后,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参学,跟随妙善法师进一步修习禅定法门,期间坚持早晚课诵、过午不食,严格践行戒律,奠定了坚实的修行根基。

1995年,心静法师回到苏州,受请于西园寺担任知藏,负责藏经阁管理与经典校勘工作,在此期间,他不仅整理了大量珍贵佛教典籍,还常为年轻僧侣讲解戒律,被誉为“持戒精严的典范”,2000年,应信众邀请,赴太湖之滨创建静心禅寺,历经十余年规划与建设,将荒地建成集修行、弘法、慈善于一体的佛教道场,现任该寺方丈。

弘法事业

心静法师以“契理契机、普济群萌”为弘法宗旨,致力于将传统佛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他常年定期举办讲经法会,围绕《心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等经典展开深入浅出的开示,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引导信众以佛法智慧化解烦恼。

为适应现代弘法需求,法师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2008年起开设“静心禅语”微信公众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佛法心得,累计关注人数超百万;2015年创办“静心佛学讲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大众开设佛学基础、禅修实践、心理疏导等课程,受益人群涵盖各年龄段;2020年疫情期间,主持线上共修活动,带领信众诵经祈福,传递正能量,被佛教界誉为“与时俱进的弘法者”。

心静法师简历

社会贡献

心静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自2003年起,发起“静心助学计划”,累计资助贫困学生逾5000名,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援建希望学校20所;2008年汶川地震、2021年河南暴雨等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组织僧众与信众捐款捐物,累计赈灾款物价值超千万元;他还长期关注养老事业,在苏州、无锡等地资助建立“静心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与精神关怀。

因在社会慈善领域的突出贡献,心静法师多次获得“江苏省佛教界慈善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并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著作与影响

心静法师勤于笔耕,著有《静心禅语:佛法与现代人生》《禅的智慧:生活中的修行指南》《金刚经新解》等书籍,静心禅语》再版十余次,被多所高校列为佛学入门推荐读物,他提出的“以心静致境净”的修行理念,在信众中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心静法师仍住持静心禅寺,每日带领僧众修行,兼顾弘法、慈善与管理工作,他常言:“佛法不在庙堂高远,而在日用寻常;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心。”其朴实无华的弘法风格、慈悲济世的利生行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敬,被誉为“当代人间佛教的践行者”。

心静法师简历

相关问答FAQs

Q1:心静法师的修行理念是什么?
A1:心静法师的修行理念可概括为“契理契机、生活即修行”,他强调“理”上遵循佛陀教义,深入经藏,体悟佛法真谛;“机”上适应现代根器,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提出“以心静致境净”,主张在工作、家庭、人际交往中保持正念,以禅的智慧化解烦恼,达到“行住坐卧皆是禅”的境界,他认为,修行并非脱离社会,而是在生活中修慈悲心、修清净心,最终实现“自利利他”的目标。

Q2:心静法师在慈善事业方面有哪些具体贡献?
A2:心静法师的慈善事业涵盖教育、救灾、养老等多个领域,自2003年发起“静心助学计划”以来,已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名,援建希望学校20所;在2008年汶川地震、2021年河南暴雨等灾害中,组织捐款捐物价值超千万元;还资助建立苏州、无锡等地的“静心养老院”,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与精神照料,他始终秉持“慈悲济世”的佛陀教诲,认为慈善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人间佛教”理念,传递社会温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