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果圆法师

果圆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平实弘法风格及积极的社会参与,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196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俗姓张,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学萌生兴趣,1988年,于南通广教寺礼某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果圆,1992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大藏经》及各宗派义理,尤其注重禅宗与净土宗的实践融合,1995年,受具足戒后,先后于栖霞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任教,讲授《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典,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僧喜爱。

果圆法师

果圆法师的弘法事业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理念,强调佛法不离世间,主张将禅修智慧融入日常生活,2000年,参与筹建苏州某禅寺,2005年任监院,2010年升任方丈后,推动寺院从传统丛林转型为兼具修学、文化、公益功能的现代道场,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带领僧众开垦菜园、修缮殿堂,同时开设“禅修体验营”“佛学读书会”等活动,吸引大量都市人群参与,让佛法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2015年,创办“果圆文化公益基金”,聚焦贫困地区教育帮扶,累计资助学生超千名,援建希望学校5所,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

在佛学思想上,果圆法师融合禅宗“明心见性”与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精髓,提出“禅净双修,心行合一”,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日常待人接物的觉知中,其开示常以“茶饭是修行,说话是修行,工作是修行”为喻,强调“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著有《禅与生活的艺术》《心安是归处》等书,用现代语言阐释古老智慧,烦恼即菩提,困境是道场”的观点,成为许多困境中人的精神指引,他注重佛教文化传播,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果圆说法”专栏,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解答大众关于生活、心灵的困惑,单条视频播放量屡破百万,让古老的佛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为清晰呈现果圆法师的弘法历程,以下为其生平大事记简表:

果圆法师

年份 事件
1988年 于南通广教寺剃度出家
1992年 考入中国佛学院深造
2000年 参与筹建苏州某禅寺
2010年 升任该禅寺方丈
2015年 创办“果圆文化公益基金”
2020年 获“全国佛教界公益先进个人”称号

果圆法师的弘法特色,在于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可实践的“生活智慧”,他常说:“学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学会更好地面对现实。”无论是面对学佛者的困惑,还是社会大众的焦虑,他总能以慈悲心为基,以智慧为导,给出贴近人心的解答,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佛教界,更延伸至文化、教育、公益等多个领域,成为当代佛教积极适应社会、服务众生的典范。

相关问答FAQs

问:果圆法师提倡的“禅修与生活结合”具体如何实践?
答:果圆法师认为,禅修并非盘腿打坐的形式,而是培养觉知力的过程,他引导信众从日常小事入手:吃饭时专注咀嚼,感受食物的香甜;走路时留意脚步,体会与大地接触的踏实;工作时全神贯注,不因杂念分心,他定期举办“生活禅修营”,通过“行禅”“茶禅”“工作禅”等体验,让参与者学会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职场禅修中,他建议将工作任务视为“对境”,通过处理工作中的烦恼来锻炼定力,最终达到“烦恼即菩提”的境界。

果圆法师

问:果圆法师对佛教青年学僧的培养有哪些独特方法?
答:针对青年学僧,果圆法师提出“传统与现代并重、解行合一”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除《阿含经》《中论》等传统经典外,增设“佛教与现代心理学”“新媒体弘法技巧”等实用课程,帮助学僧适应时代需求,他强调“行大于知”,要求学僧参与寺院管理、公益服务、禅修引导等实践,避免“纸上谈兵”,他鼓励学僧“走出去”,与不同领域学者对话,参与国际佛教交流,认为“只有扎根传统,才能面向世界”,其培养的青年僧才中,多人已成为弘法、教育、公益领域的骨干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