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法师的还俗事件,近年来在佛教界与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位曾以“禅意书画”知名的中年僧人,从青灯古佛到回归世俗的选择,不仅折射出个体在信仰与生活间的挣扎,也触碰到当代宗教修行与现代社会的深层关系。
出家背景与修行历程
可一法师,俗名李明,197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青年时期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主攻国画专业,毕业后,他曾在杭州某美术馆担任策展人,工作稳定却常感精神空虚,2005年,一场突发的人生变故——母亲因病离世,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次年,他毅然辞去工作,前往浙江某知名禅寺剃度出家,法号“可一”。
在寺院的15年间,可一法师以“书画修行”为特色,将禅意融入笔墨,其作品多次在佛教艺术展览中获奖,被信众称为“会画画的法师”,他坚持每日坐禅、诵经,同时研习佛学经典,尤其对《坛经》《维摩诘经》有独到见解,期间,他还创办过“禅艺学堂”,面向信众与艺术爱好者推广禅修与书画结合的生活美学,一度成为佛教界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还俗的深层原因
2021年,可一法师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宣布还俗,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他在长文中提到,还俗是“历经多年修行后的必然选择”,并非对信仰的否定,而是对“修行方式”的重新思考,综合其公开表述与知情人士透露,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个人信仰体验的转变,可一法师在文中坦言,年轻时出家更多是为了逃避现实痛苦,对佛教的理解停留在“形式化的修行”层面,随着年龄增长和深入研习,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修行不在庙宇,而在人间”,他认为,佛教的核心是“慈悲与智慧”,而非单纯的戒律遵守,与其在寺院中“枯坐参禅”,不如走入世俗生活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
二是戒律与个人需求的冲突,作为僧人,需遵守“不持银钱、不近女色、不事生产”等戒律,可一法师在文中提到,长期严格的戒律让他感到“自我压抑”,他曾尝试用艺术创作突破这种压抑,但寺院的管理制度与商业化倾向(如门票收入、文创产品开发)让他逐渐感到“修行被异化”,他曾私下对友人说:“当禅修变成一种表演,当寺庙变成旅游景点,我找不到最初的心。”
三是家庭责任与社会角色的召唤,可一法师还俗后,首要任务是照顾年逾八旬的父亲,他在文中写道:“父母在,不远游,当年我为了‘求解脱’出家,却未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这是修行中最大的‘挂碍’。”他还计划成立“禅艺公益基金”,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偏远地区的儿童,这一想法在寺院体制内难以实现,而在世俗社会中反而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还俗后的生活与社会反响
还俗后的可一法师,以“李明”的身份回归世俗生活,他回到杭州老家,与父亲同住,同时重新拿起画笔,将“禅意”融入现代生活美学,他创作的《人间烟火图》系列作品,描绘市井生活中的平凡场景,如早市的豆浆摊、公园里的太极老人、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夫妻等,画面充满温度与禅意,与之前的宗教题材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在社会层面,可一法师的选择引发了多元讨论,佛教界内部,有法师公开表示理解,认为“修行方式本就多元,只要心怀慈悲,何处不是道场”;也有保守派批评他“破戒背道”,认为“还俗是对信仰的背叛”,普通信众则反应两极:部分长期追随他的信友表示支持,认为“法师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信仰的真实性”;而另一部分信众则感到失望,认为“法师的还俗动摇了他们对宗教权威的信任”。
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也呈现不同角度:有的聚焦“个人选择的自由”,有的探讨“佛教商业化与修行本质的矛盾”,还有的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年信仰危机”,值得注意的是,可一法师本人对此保持沉默,仅在社交媒体上偶尔分享生活感悟,如“修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修行”,回应外界的质疑。
人生阶段关键事件表
阶段 | 时间 | 主要事件 | 核心矛盾/意义 |
---|---|---|---|
世俗生活 | 1975-2006 | 出生于书香世家,就读美院,从事美术馆策展工作;母亲离世后陷入精神空虚。 | 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寻求精神寄托。 |
出家修行 | 2006-2021 | 剃度为僧,以“禅意书画”知名,创办禅艺学堂,举办艺术展览。 | 形式化修行与个人信仰体验的冲突;寺院商业化与修行本质的矛盾。 |
还俗回归 | 2021至今 | 宣布还俗,照顾父亲,创作“人间烟火”系列作品,计划成立公益基金。 | 从“庙宇修行”到“人间修行”的转变;个人责任与信仰实践的重新平衡。 |
相关问答FAQs
Q1:可一法师还俗是否违背佛教教义?
A:佛教教义的核心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戒律是为了辅助修行,而非目的本身,从大乘佛教“人间佛教”的角度看,修行不局限于形式,关键在于是否践行慈悲与智慧,可一法师在还俗后仍以艺术传播禅意,照顾家庭、参与公益,本质上是对佛教精神的另一种实践,他的选择并非对教义的违背,而是对修行方式的个人化探索。
Q2:还俗后,可一法师如何平衡“世俗生活”与“修行初心”?
A:可一法师在采访中提到,平衡的关键在于“把生活本身当作修行场”,他认为,世俗生活中的责任(如照顾家人)、工作(如艺术创作)、人际交往等,都可以成为修行的“资粮”,他在创作时专注当下,将“专注”视为禅修;在与家人相处时,以“慈悲心”化解矛盾,将“包容”视为修行,这种“生活即修行”的理念,打破了“修行必须脱离世俗”的传统认知,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修行路径。
可一法师的还俗,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它提醒我们:信仰的本质是自由,修行的方式是多元的,无论是青灯古佛,还是人间烟火,只要心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他人的慈悲,每一条路都可能通向“觉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