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潭柘寺慧光法师有何修行故事可述?

潭柘寺,这座被誉为“京都第一古刹”的千年道场,坐落于北京西山的群峰环抱之中,自晋代始建,历经千年风雨,始终是佛教文化在北方的重要传承地,在这座古刹的历史长河中,无数高僧大德曾于此驻锡修行,弘法利生,慧光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对寺院文化的守护与现代弘法的创新,成为潭柘寺近代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潭柘寺慧光法师

慧光法师,俗姓王,名志明,1948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常随长辈出入寺院,对佛教心生向往,1965年,年仅17岁的他于潭柘寺依止方丈源生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慧光”,源生法师是近代禅宗高僧,精研戒律、禅定与净土,对弟子要求严格,注重“行解相应”,慧光法师出家后,先在寺院中承担杂务,每日洒扫庭院、侍奉师长,于平凡中体察“佛法在世间”的意趣;闲暇时则刻苦研读《大藏经》,尤其对《楞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反复揣摩,奠定了坚实的佛学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受时代环境影响,潭柘寺曾一度停止宗教活动,慧光法师虽被迫离开寺院,却未曾中断修行,他隐居在京郊乡村,以务农为生,坚持早晚课诵,禅定不辍,期间还自学中医,以慈悲之心为乡邻诊治疾病,默默践行着“菩萨道”精神,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逐步恢复,1980年,慧光法师重返潭柘寺,时值百废待兴,寺院建筑多有损毁,僧众稀少,他主动承担起修缮殿堂、整理典籍的重任,与几位老僧一起,靠着化缘所得的微薄善款,一砖一瓦地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核心建筑,历经十余年,终使潭柘寺重现庄严气象。

1990年,慧光法师赴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佛教史、哲学、梵文等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潭柘寺,被推选为监院,协助源生法师管理寺院事务,他深知“法赖人弘”,尤其重视僧伽教育,提议并创办了“潭柘寺僧伽培训班”,亲自讲授《戒律学》《佛法概论》等课程,要求年轻僧人“既要懂教理,也要会做事”,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僧才,2000年,源生法师圆寂后,慧光法师因其德高望重、道行精深,被推选为潭柘寺第97代方丈。

作为方丈,慧光法师始终秉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在寺院管理中既注重传统戒律的传承,又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他主持制定了《潭柘寺管理制度》,规范殿堂、财务、客堂等日常运作,同时推动寺院“文化兴寺”:组织僧人对寺内古碑、匾额、佛像进行拓片、整理,出版《潭柘寺文物集》;恢复“浴佛节”“观音圣诞”等传统法会,并创新形式,融入禅茶、梵呗等文化元素,吸引信众与游客体验佛教文化;还与高校、文化机构合作,举办“佛教文化与艺术”学术研讨会,让千年古刹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潭柘寺慧光法师

在弘法理念上,慧光法师倡导“生活禅”,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常开示信众:“佛法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将慈悲与智慧融入日常——待人接物存好心,工作尽责尽本分,就是最好的修行。”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无论是对来寺参访的政要、学者,还是普通游客,皆以平等心相待,耐心解答疑问,用通俗的语言阐释深奥的佛理,他还特别关注社会公益,带领寺院僧众成立“潭柘寺慈善功德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参与灾区救援,以实际行动践行“人间佛教”精神。

慧光法师对潭柘寺的贡献,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修缮与管理,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他常说:“潭柘寺不是一座孤立的寺院,它是千年佛教文化的载体,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故事。”为此,他亲自带领弟子整理寺院历史文献,编纂《潭柘寺志》,系统梳理了潭柘寺自晋代以来的兴衰历程、高僧事迹、文物古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他还注重寺院环境的生态保护,倡导“禅与自然”的理念,要求僧人爱护寺内的一草一木,将潭柘寺打造成“都市中的净土”,让信众在亲近自然中体悟佛法“缘起性空”的智慧。

2020年,慧光法师退居后,仍每日坚持修行,关心寺院发展,常对年轻僧人说:“修行要耐得住寂寞,弘法要与时俱进,既要守住佛法的根本,也要让现代人听得懂、用得上。”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潭柘寺的僧众与信众,潭柘寺的晨钟暮鼓中,仿佛仍回荡着他慈悲的开示;寺内的古松柏下,见证着他为守护古刹、弘扬佛法而付出的毕生心血。

慧光法师生平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48年 出生于北京,俗姓王,名志明。
1965年 于潭柘寺依止源生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慧光”。
1970-1980年 隐居京郊乡村,坚持修行并自学中医,为乡邻诊治疾病。
1980年 返回潭柘寺,参与寺院修缮与恢复工作。
1990年 赴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佛学。
1995年 中国佛学院毕业后回潭柘寺,任监院,协助源生法师管理寺院事务。
2000年 源生法师圆寂后,被推选为潭柘寺第97代方丈。
2005-2015年 主持编纂《潭柘寺志》,恢复传统法会,创办“潭柘寺僧伽培训班”。
2018年 成立“潭柘寺慈善功德会”,推动社会公益弘法。
2020年 退居后仍坚持修行,关注寺院发展与年轻僧人培养。

相关问答FAQs

Q1:慧光法师对潭柘寺最核心的贡献是什么?
A1:慧光法师对潭柘寺的核心贡献可概括为“守正创新”,守正,在于他坚守佛教戒律与传统文化,历经十余年修复寺院建筑,整理典籍文物,编纂《潭柘寺志》,守护了千年古刹的历史文脉;创新,则在于他提出“文化兴寺”理念,推动僧伽教育,倡导“生活禅”,将传统法会与现代文化元素结合,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让潭柘寺从一座宗教场所转变为兼具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功能的现代道场,实现了佛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潭柘寺慧光法师

Q2:慧光法师的“生活禅”理念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实践?
A2:慧光法师的“生活禅”理念核心是“将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悟佛法”,包含三重内涵:一是“平常心是道”,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待人接物皆是修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二是“慈悲利他”,强调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在服务他人中积累福报、消解我执;三是“智慧观照”,倡导以佛法智慧看待世间万物,明白“缘起性空”,从而减少烦恼,实践上,他要求信众“做好当下事”:工作尽责、待人真诚、护持生灵,同时坚持早晚课诵、禅修,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做到“修行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