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慧律法师阐释的禅真谛,究竟如何指引迷茫中的心性修行?

禅,作为佛教的核心智慧之一,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妙境界,而是直指人心的生命觉醒,它源于古印度,由达摩祖师东传中土,历经千年演变,融入东方文化基因,成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独特法门,禅的本质,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平常心”——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行住坐卧,皆是禅机;不执着于善恶美丑,不沉溺于过去未来,在当下的一呼一吸间,照见本自具足的自性。

禅 慧律法师

当代高僧慧律法师对禅的阐释,始终紧扣“实修”与“生活化”,他曾开示:“禅不是打坐的姿势,而是心的状态,哪怕你每天坐禅一小时,若生活中仍斤斤计较,那禅仍是空中楼阁。”法师强调,禅修的核心是“观照”——当烦恼生起时,不压抑、不跟随,而是如旁观者般看着念头生灭,久而久之便能“照见五蕴皆空”,脱离情绪的束缚,他曾以“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比喻禅者的心境:外界纷纷扰扰,内心如如不动,并非冷漠,而是明白一切现象如梦幻泡影,不被外境转,便能转境。

慧律法师常引导学人从“看话头”入手参禅,所谓“话头”,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并非寻求逻辑答案,而是通过一个无解的疑问,截断妄念的洪流,让心归于“疑情”的专注,法师比喻:“话头如香头,只要死死盯着妄念生起的间隙,‘疑’的力量自然能撬开无明的硬壳,见到心性光明。”这种参究并非枯坐,而是在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知,比如洗碗时感受水流与指尖的触感,走路时体会脚掌落地的轻重,皆是“生活禅”的实践——将禅修融入日常,让每个当下都成为修道的道场。

法师还特别警惕“口头禅”的误区:“有人开口闭口‘即心即佛’,却连自己的脾气都降伏不了,这不是禅,是戏论。”禅的修行,必然伴随着“断恶修善”的功夫,他认为,真正的禅者“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既能在红尘中利益众生,又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如莲花,他曾以“泥中莲”自喻:“我们生活在烦恼的污泥中,但心可以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这才是禅的生命力。”

禅 慧律法师

以下为禅修常见误解与慧律法师开示的对比:

常见误解 慧律法师开示
禅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禅是“入世修行”,面对烦恼不逃避,而是以智慧转化,在责任中磨炼心性,更积极利他
禅修必须长时间打坐 打坐是辅助,关键是“保持觉知”;哪怕每天5分钟,能在生活中观照自心,才是真修
开悟是神秘的超验体验 开悟是“打破无明”,见性后仍需历事炼心,所谓“悟后起修”,生活就是最好的道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慧律法师的禅法如同一剂清凉散,提醒我们:禅不在寺庙深处,而在每个人的心田,当我们放下对“开悟”的执着,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动作,便是踏上了禅的修途,正如法师所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内心真正平和、行为正直,禅便自然显现。

FAQs
问:普通人每天很忙,如何抽出时间禅修?
慧律法师答:禅修不是“抽时间”,而是“挤时间”,哪怕早晚各5分钟,静坐下来,只关注呼吸,不评判念头,就是最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行住坐卧皆是禅”:工作时全神贯注,不胡思乱想;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味道;走路时专注脚下,不被手机干扰,把“觉知”融入日常,忙碌反而会成为修道的助缘。

禅 慧律法师

问:参禅时总是杂念纷飞,怎么办?
慧律法师答:杂念是心的常态,不必抗拒,就像天空有云,但云不是天空本身,参禅时,遇到杂念,轻轻“看着它”,不跟随、不评判,然后把注意力拉回到“话头”上(如“念佛是谁”),刚开始可能反复很多次,但每一次“拉回来”,都是在锻炼心的专注力,久而久之,杂念会减少,心的清明会自然显现——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就是禅修的功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