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果德法师简介

果德法师(1948年-),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禅净双修的践行者,以深入浅出的弘法风格与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两岸三地及海外信众中备受尊敬,他秉持“人间佛教”理念,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致力于传播正信、启迪心灵,同时积极投身慈善公益,被誉为“慈悲与智慧并重的修行者”。

果德法师简介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果德法师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俗名张德明,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接触中医与养生之学,对生命本质产生浓厚疑问,18岁时,偶遇一位云游僧人,听闻“诸法无常”之理,内心深受触动,开始萌生出家修行之志,1970年,于扬州大明寺礼慧照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果德”,取“以果证德,以德导果”之意,寓意通过修行实证佛法,以德行度化众生。

求学参学与修行历程

出家后,果德法师先后栖居栖灵寺、天宁寺等古刹,深入研习《法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等大乘经典,并依止近代高僧来果禅师弟子学修禅法,为系统提升佛学素养,他于1975年考入中国佛学院苏州灵岩山分院,系统学习戒律、唯识、中观等佛法义理,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赴浙江普陀山佛学院任教,主讲《禅宗思想史》与《净土法门概论》。

1980年,法师于五台山黛螺闭关三年,专修“止观双运”,期间深入体悟“禅净不二”之旨,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皆是契理契机的修行法门,不必强分高下,闭关期间,他每日持名念佛十万遍,兼修禅坐,著有《关中禅语》《念佛与生活》等开示录,将深奥佛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信众提供切实可行的修行指导。

弘法事业与道场建设

1990年起,果德法师应邀赴香港、台湾弘法,先后担任香港菩提学会讲师、台湾佛光山寺导师,以“生活禅”理念吸引大批信众,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修行不必脱离生活,而是在工作、家庭、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照,1995年,法师回到大陆,出任江苏扬州文峰寺方丈,致力于恢复古刹、弘扬正法,他推动寺院成为“文化中心、慈善基地”,定期举办佛学讲座、禅修营、居士培训班,并创办“文峰慈善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千余人,帮扶孤寡老人数百户,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灾害中发起捐款捐物,彰显佛教慈悲精神。

果德法师简介

2005年,法师又主持修复了唐代古寺——扬州石塔寺,将其打造成集“修行、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道场,吸引海内外信众参访学习,他常说:“寺院不是避世的港湾,而是服务社会的道场。”在他的推动下,文峰寺、石塔寺成为扬州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每年接待信众与游客数十万人次。

思想特色与影响

果德法师的弘法思想以“契理契机”为核心,既坚守佛法根本教义,又结合现代人的根机与需求,他强调“禅净融合”,认为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净土宗的“信愿念佛”相辅相成,主张“以禅为体,以净为用”,即在禅定中体悟自性,在念佛中净化心灵,他提倡“人间佛教”,鼓励信众将佛法落实于生活:工作中尽责是修行,家庭中和睦是修行,待人中慈悲是修行。

法师的开示语言质朴生动,善用比喻与故事,将深奥的佛法道理融入日常事例,他解释“因果报应”时曾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同农民播种,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改变收获。”这种接地气的弘法风格,让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信众都能受益。

果德法师虽已年逾古稀,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笔耕不辍,著有《果德法师开示录》《禅与净土的现代意义》等十余部著作,成为佛教界广为流传的修行指南,他常说:“佛法不是迷信,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数十年来,他以身作则,践行“悲智双运”,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果德法师简介

相关问答FAQs

问:果德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指什么?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答:“生活禅”是法师弘法的核心理念,主张将禅修融入日常,让生活本身成为修行道场,具体实践包括:第一,保持“正念”,做任何事时专注当下,如吃饭时感受食物的味道,走路时觉知脚步的起落;第二,修“慈悲心”,对他人多一份理解与包容,遇到矛盾时换位思考;第三,行“菩萨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如关心家人、同事,参与公益,法师常说:“扫地时扫地,吃饭时吃饭,就是最好的禅修。”

问:果德法师如何看待“念佛”与“工作”的关系?如何平衡?
答:法师认为,念佛与工作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进,他提倡“工作念佛”,即在忙碌中保持念佛的念头,比如工作时默念“阿弥陀佛”,让佛号成为心间的“背景音”,既能收摄妄念,又能提升工作效率;以念佛的心态对待工作,将工作视为服务众生、积累资粮的修行,而非单纯谋生的手段,他常说:“把工作当成道场,把同事当成菩萨,烦恼自然就少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