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目犍莲菩萨

目犍莲菩萨,又称摩诃目犍连、目连、大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于佛教历史,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佛教徒的修行精神,更蕴含着深厚的慈悲与智慧,对汉传佛教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犍莲菩萨

目犍莲出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国,婆罗门种姓,自幼与舍利弗(后为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为友,二人同师修学“六师外道”,皆已证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二人仍觉未能究竟解脱,遂相约寻访真正的觉悟者,后遇佛陀弟子阿说示,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佛法,当下法眼净,率弟子二百余人皈依佛陀,成为僧团核心成员,皈依后,目犍莲精进修行,很快证得阿罗汉果,其神通之力尤为突出,能自由出入天地,观见六道众生苦乐,曾以神通力救度母亲脱离饿鬼道,此事更成为汉传佛教盂兰盆节的起源典故。

在佛陀的教化中,目犍莲的神通并非为了炫耀,而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他曾多次运用神通帮助佛陀教化弟子,例如在僧团内部出现矛盾时,以神通力显现因果报应,令众生心生敬畏;也曾在佛陀生病时,代为教化信众,护持僧团,佛陀曾告诫弟子:“神通不敌业力,智慧能断烦恼。”目犍莲虽神通广大,却未能避免自身的业报——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涅槃前三个月,目犍莲于王舍城郊外被外道恶意殴打,以身殉法,他以神通之力忍受剧痛,至心念佛,最终安详示现涅槃,用生命践行了“为法忘躯”的菩萨精神。

目犍莲救母的故事尤为感人,也成为佛教孝道思想的经典体现,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莲证得神通后,以天眼观视世间,发现亡母转生为饿鬼,腹大如山,咽细如针,饮食皆化为火炭,备受痛苦,目犍莲以神通之食喂母,然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焰,救度无门,悲痛之下,他祈求佛陀慈悲开示,佛陀告诉他:“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能奈何,需于七月十五日,十方僧众自恣日(僧众修行功德圆满之日),以百味饮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僧众共修之功德,方能救度汝母脱离苦海。”目犍莲依教奉行,其母果然得以脱离饿鬼道,生于天上,此事后世演变为“盂兰盆节”,成为佛教中表达孝亲、报恩、供佛斋僧的重要节日,至今在东亚各国仍广为流传。

目犍莲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不仅因神通第一,更因他对佛陀的绝对忠诚、对众生的慈悲救度,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悲智双运”的菩萨行:以智慧证得解脱,以悲心度化众生,在汉传佛教中,目犍莲常与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并列,被视为大慈大悲的象征,尤其在民间信仰中,他被尊为“救苦救难”的护法神,每逢盂兰盆节,信众纷纷设斋供僧、放生施食,以纪念目犍莲救母的孝行,并祈求自身及祖先的福报。

目犍莲菩萨

以下为目犍莲菩萨基本信息概览:

项目
姓名 目犍莲菩萨
别称 摩诃目犍连、目连、大目犍连
身份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
核心特质 神通广大、慈悲济世、孝亲报恩
经典依据 《增一阿含经》《佛说盂兰盆经》《目连因缘经》等
主要事迹 皈依佛陀、证得阿罗汉果、神通救母、以身殉法
象征意义 超越凡俗的神通智慧、践行孝道的慈悲精神、为法忘躯的菩萨行持

目犍莲菩萨的一生,是佛教修行者追求觉悟、践行慈悲的典范,他的故事不仅传递了“因果不虚”“孝亲报恩”的伦理观念,更揭示了“神通为用,智慧为本”的修行真谛——真正的解脱,并非依赖神通,而是通过断除烦恼、慈悲利他的菩萨行,最终达到究竟的涅槃彼岸。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目犍莲菩萨以“神通第一”著称,佛教如何看待神通?
解答:佛教承认神通的存在,认为它是修行过程中禅定功夫显现的一种超常能力,如天眼通、天耳通等,但佛教强调“神通不敌业力”,神通无法改变众生自身的因果业报,更非修行的终极目标,佛陀曾告诫弟子,若执着于神通,反而会增长傲慢与贪念,目犍莲虽神通第一,却始终以慈悲心运用神通度化众生,最终以身殉法,体现了“神通为用,智慧为本”的修行原则——真正的修行者应以断除烦恼、利益众生为根本,神通只是辅助度生的方便工具。

目犍莲菩萨

问题2:盂兰盆节与目犍莲菩萨救母的故事有何关联?为何要供佛斋僧?
解答:盂兰盆节直接源于目犍莲救母的典故,据《佛说盂兰盆经》载,目犍莲之母因生前吝啬毁谤,死后堕入饿鬼道,目犍莲以神通无力救度,佛陀教导他于七月十五十方僧众自恣日,供养僧众,因僧众修行功德圆满,能以共修之力超度亡灵,故目犍莲母得以脱离苦海,后世遂于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法会,供佛斋僧、放生施食,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孝亲感恩,并祈求现世眷属平安、祖先超脱,供佛斋僧的意义在于,僧团是佛法的住持者,供养僧众即是护持佛法,其功德能回向给施者及亡者,助其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