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
---|---|
法名 | 觉程 |
俗名 | 张觉程 |
出生年月 | 1965年3月 |
籍贯 | 福建泉州 |
剃度师 | 上明下德法师(泉州开元寺方丈) |
依止师 | 上悟下道法师(苏州西园寺首座) |
戒师 | 上本下焕法师(湖北归元寺方丈) |
现任职务 | 杭州灵隐寺首座、慈航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
觉程法师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教文化怀有深厚兴趣,1985年,于泉州开元寺依上明下德法师剃度出家,正式开启僧人生涯,出家后,他先在开元寺学习佛教基础知识,兼任知客僧,负责接待与寺院日常事务,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内涵,奠定了他日后“人间佛教”的修行理念。
1987年,觉程法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佛法义理、戒律、历史及哲学等课程,在校期间,他师从著名佛教学者楼宇烈先生,深入研究《楞严经》《法华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尤其对“唯识学”与“禅宗思想”有独到见解,1991年,他从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获“佛学学士学位”,随后被选派赴斯里兰卡巴利佛教学院研修,学习巴利文佛典与南传佛教实践,拓宽了国际视野,1993年回国后,他入苏州西园寺依止上悟下道法师,任监院之职,负责寺院管理与僧伽教育,同时开设“楞严经讲习班”,面向信众普及佛法,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参与。
1998年,觉程法师受邀至杭州灵隐寺弘法,先后任知客、典座等职,2005年升任灵隐寺首座,他在灵隐寺期间,推动寺院现代化管理,倡导“以戒为根本,以慧为导引”的修行模式,同时发起“灵隐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探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2010年,他创办“慈航佛学院”,任院长,旨在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现代僧才,学院开设佛学经典研读、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等课程,至今已培养僧才200余人,其中多人成为各地寺院的中坚力量。
觉程法师的弘法事业不仅局限于寺院,更延伸至社会各领域,他秉持“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2003年“非典”期间,他发起“慈心救助基金”,募集善款300余万元,用于购买医疗物资与资助困难家庭;2008年汶川地震,他亲自带队赴灾区救援,捐赠物资100余万元,并组织僧众为灾民提供心理疏导;2015年,他创立“觉程助学计划”,资助贫困学生500余名,覆盖云南、贵州、四川等地;2018年,他推动“佛教文化进校园”活动,与20所高校合作,开设“禅与生活”“佛教哲学概论”等课程,引导青年学子以智慧面对人生困惑。
在学术研究方面,觉程法师成果丰硕,他著有《金刚经现代诠释》《楞严心要探微》《人间佛教的实践路径》等专著,系统阐释佛教经典的现代价值;发表论文《巴利文佛典与汉传佛教的融合》《佛教慈善的现代转型》等30余篇,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法音》等核心期刊;2015年,他主编《觉程法师讲经全集》(10卷),收录其1988年至2020年的讲经内容,成为佛教界重要的弘法文献,他多次参与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如2016年“世界佛教论坛”、2019年“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大会”,发表《佛教在全球化时代的使命》等演讲,推动中国佛教走向世界。
觉程法师的个人理念以“生活即修行,慈悲利众生”为核心,强调佛法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体现觉悟,他常说:“修行不是避世,而是在红尘中磨砺心性,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弟子与信众,使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他常说:“佛法如甘露,普润众生心;弘法利生,是僧人的本分。”多年来,他坚持每月举办“青年禅修营”“家庭佛法沙龙”,累计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帮助现代人减压解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觉程法师的修行弘法之路,体现了中国佛教“人间佛教”的精神内核——以智慧启迪人生,以慈悲服务社会,他不仅是一位精通佛学的学者,更是一位践行菩萨道的行者,其一生致力于传承佛教文化、培养僧才、利益众生,被誉为“人间佛教的践行者”与“新时代的弘法导师”。
相关问答FAQs
问:觉程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什么?
答:觉程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生活即修行,慈悲利众生”,他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寺院与经典,而应融入日常生活,在待人接物、工作学习中修心养性,以“正念”“正见”指导行为,他强调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主张以慈悲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慈善、教育等方式践行菩萨道,实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目标,这一理念既继承了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强调佛教的实用性与时代性。
问:觉程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贡献?
答:觉程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办“慈航佛学院”,设置“佛学经典研读+现代学科”的课程体系,培养解行并重的僧才,填补了现代僧伽教育的空白;二是主编《觉程法师讲经全集》,系统整理其30余年的弘法内容,为佛教界提供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讲经范本;三是推动“佛教文化进校园”,与高校合作开设选修课程,编写《佛教哲学导论》等教材,促进佛教文化与青年教育的融合,帮助年轻一代正确理解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