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于都耀福法师的修行弘法之路有何特别之处与意义?

于都耀福法师是当代赣南地区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慈悲济世的情怀以及对地方佛教文化复兴的卓越贡献,成为连接传统信仰与现代社会的精神纽带,他俗姓张,1935年生于于都县贡江镇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祖父影响诵读佛经,青年时期因缘出家,先后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江苏镇江金山寺参学,依止虚云老和尚法嗣受具足足戒,精研《华严》《法华》等大乘经典,尤擅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佛法智慧,深受信众爱戴。

于都 耀福法师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耀福法师的青少年时代正值社会动荡,目睹战乱中民生凋敝、众生苦厄,他萌发了“以佛法救度人心”的宏愿,1954年,他在于都寿量寺剃度,法号“耀福”,寓意“以智慧之光照亮福慧之路”,初入佛门时,他苦行精进,每日诵经持咒、坐禅不辍,即便在“文革”期间佛教活动受限的年代,他仍坚持暗中修行,以抄写经文、默念心咒的方式护持正法,为日后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弘法历程与道场建设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恢复,耀福法师开始致力于于都地区佛教文化的复兴,1980年,他受邀住持于都慈云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他带领信众募资修寺,亲自参与搬运建材、设计殿宇,历时十余年,终于将慈云寺恢复为殿宇庄严、佛像庄严的道场,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还从缅甸迎请玉佛一尊,成为当地重要的宗教文化地标。

除修复古刹外,耀福法师还注重人才培养,1995年创办于都佛教讲习班,邀请国内高僧大德授课,已培养僧才与居士骨干200余人,其中多人如今已成为江西各地寺院的住持或负责人,他常言“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将教义与现实生活结合,定期举办“佛学夏令营”“家庭伦理讲座”,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诚信、感恩的价值观。

于都 耀福法师

慈悲济世与社会担当

耀福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投身社会慈善,1998年,他发起成立“于都耀福慈善基金会”,累计筹集善款超千万元,用于扶贫助学、救灾赈灾、医疗救助等公益事业,每逢春节,他都会带队走访慰问孤寡老人与困难家庭,送去米油棉被等物资;针对当地贫困学生,设立“耀福奖学金”,已资助500余名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在汶川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他第一时间组织信众捐款捐物,并亲自带队赴灾区参与救援。

他还注重生态保护,倡导“绿色寺院”理念,在慈云寺周边植树造林,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植被,使寺院成为于都县“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其“以佛法滋养心灵,以行动服务社会”的弘法风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授予“江西省佛教界慈善先进个人”“赣州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于都佛教文化的影响

耀福法师的弘法活动,不仅在于都地区营造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更推动了当地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主持编纂《于都佛教志》,系统梳理了于都自唐代以来的佛教发展脉络;组织恢复“于都盂兰盆会”“水陆法会”等传统民俗法会,将佛教仪轨与地方文化融合,吸引了周边数万信众参与,成为展示于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他的影响下,于都佛教信众的素质显著提升,寺院成为传播正信、净化人心的重要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于都 耀福法师

耀福法师主要弘法与慈善活动年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980年 住持于都慈云寺,启动古刹修复工程
1995年 创办于都佛教讲习班,培养弘法人才
1998年 发起成立“耀福慈善基金会”,开展系统性慈善活动
2005年 迎请缅甸玉佛,完成慈云寺藏经楼建设
2010年 主编《于都佛教志》,系统整理地方佛教史料
2015年至今 每年举办“佛学夏令营”“家庭伦理讲座”,推动佛法生活化

相关问答FAQs

问:耀福法师的弘法理念有何特色?
答:耀福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智慧,他注重“解行并重”,既重视经教义理的阐释,更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引导信众“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他积极推动佛教与地方文化融合,通过传统法会、慈善活动等方式,让佛教成为服务社会、净化人心的重要力量。

问:耀福法师对于都地区的文化发展有哪些具体影响?
答:耀福法师通过修复古刹、编纂佛教史料、恢复传统法会等方式,系统梳理并传承了于都千年佛教文化,使慈云寺成为当地文化地标,他创办的佛教讲习班培养了大量人才,提升了信众的宗教素养;举办的“佛学夏令营”“家庭伦理讲座”等活动,将佛教伦理与现代价值观结合,促进了社会和谐,他推动的“绿色寺院”建设和慈善公益,更让佛教文化在生态保护与社会服务中焕发新生,增强了于都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