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觉贤法师的生平事迹与弘法贡献究竟有何深远意义?

释觉贤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僧伽,其一生以弘扬佛法、培养僧才、践行慈悲为宗旨,在禅净融通、佛教教育及社会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法师俗姓张,名文远,1890年出生于江苏江宁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儒学熏陶,少年时期因接触《金刚经》萌生出家之志,1910年,他于南京栖霞寺礼觉明和尚剃度,法名觉贤,后赴常州天宁寺受具足戒,依止冶开老和尚参学禅法,期间深入研习《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

释觉贤法师

1915年,觉贤法师赴浙江宁波观宗寺,跟随天台宗泰斗谛闲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同时兼习净土法门,逐渐形成“禅净双修、解行并重”的思想特色,他认为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智慧与净土宗持名念佛、往生净土的行相相辅相成,提出“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的理念,主张修行者应在日常中保持禅观觉照,同时以念佛为方便,最终达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这一思想打破了当时宗门之间的壁垒,为佛教修行提供了更为圆融的路径。

1920年起,觉贤法师开始投身弘法事业,先后驻锡南京毗卢寺、杭州灵隐寺、上海玉佛寺等名刹,他注重讲经说法,擅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教理,尤其擅长将佛法与人生现实相结合,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在上海弘法期间,他创办“觉社”,定期出版《觉社丛书》,刊印佛经及论著,内容涵盖经教释义、修行指南、护教文章等,成为当时传播佛法的重要阵地,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教育,1925年在南京创办“佛学研究社”,招收青年僧俗学员,开设佛学经典、戒律、梵文、逻辑等课程,亲自讲授《成唯识论》《摩诃止观》等论典,培养出一批兼具教理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佛教人才。

面对近代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觉贤法师秉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上海组织“佛教难民收容所”,为难民提供食宿、医疗及精神慰藉,同时号召信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战,他强调“菩萨行以慈悲为本,济世利生为要”,认为佛教徒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更应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大乘菩萨道精神,这一时期,他还多次发表公开演讲,呼吁和平,痛斥侵略,展现了佛教徒的爱国情怀与担当。

在戒律实践方面,觉贤法师以身作则,严持毗尼,注重僧团清净,他常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主张以戒律为基础,巩固修行成果,维护僧团和合,他在各驻锡道场均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每日带领僧众诵戒、布萨,定期举行传戒法会,为四众弟子传授三坛大戒,强调“持戒即得定,因定发慧解”,引导僧众在戒律中体悟佛法真谛,1945年后,法师退居于苏州西园寺,潜心著述,整理历年讲稿,完成《觉贤法师语录》《华严经要解》等著作,系统阐释其佛学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释觉贤法师

1955年,释觉贤法师于西园寺安详示寂,世寿六十五岁,僧腊四十五载,圆火荼毗后,得舍利子百余颗,色白质坚,举世称叹,其弟子及四众信众为纪念法师功德,在西园寺内建塔供奉,题塔名“觉乘塔”,法师一生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圭臬,在佛教弘传、教育培养、社会慈善、戒律实践等方面均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禅净融通、解行并重、慈悲济世”的思想,至今仍对当代佛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释觉贤法师主要弘法道场与活动简表

道场/机构名称 所在地 活跃时间 主要贡献
毗卢寺 南京 1920-1925年 开讲《法华经》《楞严经》,创办“佛学研究社”培养僧才
觉社 上海 1925-1937年 出版《觉社丛书》,传播佛法;组织慈善活动,救济贫苦
佛教难民收容所 上海 1937-1945年 抗战期间收容难民,提供物资援助与精神关怀
西园寺 苏州 1945-1955年 潜心著述,完成《觉贤法师语录》等;严持戒律,规范僧团

相关问答FAQs

问:释觉贤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对当代修行者有哪些启示?
答:觉贤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核心在于“禅净不二”,既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也重视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为当代修行者提供了圆融的路径,其一,它打破了宗门壁垒,避免修行者陷入“执禅废净”或“执净废禅”的偏颇,主张以禅观指导念佛,以念佛落实禅观,使修行既有高远的智慧导向,又有具体的下手方法,其二,它契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繁忙的日常中,修行者可通过“一声佛号,万念归一”的净土法门收摄心神,再以“念念觉照,不随境转”的禅观功夫提升心力,实现“工作即修行,生活即道场”的融合,其三,它提醒修行者“解行并重”,既需深入教理理解禅净真谛,更需在实修中体悟,避免“纸上谈兵”,最终达到“烦恼轻、智慧长”的修行实效。

释觉贤法师

问:释觉贤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对现代佛学院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答:觉贤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创办系统化教育机构,如南京“佛学研究社”,设置佛学经典、戒律、梵文、逻辑等课程,构建完整的僧伽教育体系;二是倡导“学修并重”的教学理念,既讲授《成唯识论》《摩诃止观》等深奥教理,要求学员每日坐禅、诵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三是邀请高僧大德及学者授课,如邀请太虚大师讲“人间佛教”,欧阳渐讲“唯识学”,拓宽学员视野,这些举措对现代佛学院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其一,需坚持“解行合一”,避免重知识轻实践,将禅修、诵戒等纳入必修课程;其二,应与时俱进,在传统教义基础上融入现代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僧才;其三,注重师资建设,既聘请具足修证的僧伽,也吸纳学术界专家,提升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