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玉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慈悲的济世情怀和务实的弘法风格,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俗名王果玉,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少年时期,他因偶然接触佛经,对其中“慈悲”“智慧”的理念心生向往,萌生出家修行之志,1985年,果玉法师于南通广教寺礼育普法法师剃度出家,正式开启了他的弘法生涯。
出家后,果玉法师勤修不辍,先后在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等丛林参学,深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经典,并依止明学老和尚等高僧大德修习禅法,1987年,他在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随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佛法义理及戒定慧三学,在校期间,他不仅注重理论钻研,更强调实修实证,常常于晨钟暮鼓中静坐参禅,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定力与智慧。
1990年,果玉法师毕业后回到南通广教寺,先后担任知客、监院等职,他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在寺院管理中秉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原则,注重僧团道风建设,推动寺院规范化管理,他积极开展弘法利生事业,定期为信众讲经说法,内容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将深奥的佛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人生智慧,深受大众喜爱,他还特别关注佛教教育,倡导“解行并重”,培养青年僧才,为佛教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000年以来,果玉法师历任广教寺住持、南通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后应信众邀请,赴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名刹弘法,他始终秉持“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倡导“慈悲济世、服务社会”,在他的推动下,寺院先后开展扶贫助学、救灾赈灾、义诊施药等公益慈善活动,惠及无数困难群众,他还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推动佛教艺术与文化交流,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果玉法师的修行弘法之路,始终以“利他”为核心,他常说:“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解决人生烦恼的智慧。”在生活中,他简朴淡泊,粗茶淡饭,却将信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在弘法中,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鼓励众生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他的言行举止,无不彰显着佛教僧人的庄严与慈悲,成为无数信众心中的精神导师。
以下是果玉法师的生平年表概览:
时间 | 主要经历 |
---|---|
1963年 | 出生于江苏南通 |
1985年 | 于南通广教寺出家,师从育普法法师 |
1987年 | 在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 |
1990年 | 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回广教寺任职 |
1995年 | 任广教寺监院,负责寺院管理与弘法事务 |
2000年 | 升座广教寺住持,推动寺院道风建设与慈善事业 |
2005年 | 任南通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赴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地弘法 |
2010年至今 | 持续开展讲经说法、慈善活动,倡导“人间佛教”,推动佛教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 |
相关问答FAQs:
Q1:果玉法师的弘法理念是什么?
A1:果玉法师秉持“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认为佛法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智慧与包容,解决烦恼、提升心灵,他倡导“解行并重”,既重视佛法的理论学习,更强调在实际行动中修持,通过服务社会、利益众生来实现佛教的价值。
Q2:果玉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A2:果玉法师始终重视佛教教育,认为培养青年僧才是佛教传承的关键,他曾在广教寺、寒山寺等地推动僧伽教育,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教授经典戒律、禅修实践与现代文化知识,他鼓励青年僧人深入社会、服务大众,通过“解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既懂佛法、又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僧才,为佛教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