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持松法师年谱中,其修行与弘法生涯有哪些重要记载?

持松法师(1894—1957),近代佛教界显密圆融之高僧,真言宗第五十二世阿阇黎,以“复兴唐密、弘扬正法”为己任,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修行实践与弘法利生事业,其生平行谊融合了传统佛教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宗教改革的时代精神,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以下为持松法师年谱及相关事迹的详细梳理。

持松法师年谱

持松法师年谱简表(关键节点)

年份 年龄 主要事迹
1894年 0岁 农历七月十三日,生于湖北荆门县(今荆门市)一个信奉佛教的书香世家,俗名张保恒。
1910年 16岁 因体弱多病,父母送其至荆门当阳玉泉寺,从然智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心华”,字“持松”。
1912年 18岁 至武汉归元寺受具足戒,后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参学,习禅宗经典,兼修净土。
1915年 21岁 因感佛教义理博大,赴浙江杭州观宗寺,从天台宗泰斗谛闲法师研习天台教观,深得法益。
1916年 22岁 任上海哈同花园(爱俪园)佛教院教师,期间结识诗僧苏曼殊,并与章太炎、欧冀华等文人交往,拓展学识视野。
1922年 28岁 赴日本考察佛教,先后于高野山真言宗院、京都比叡山延历寺研习密教,师从权田雷斧(高野山大学学长)、村上专精等密宗大德。
1923年 29岁 于日本高野山灌顶受“传法阿阇黎位”,得古义真言宗传承,法号“入我身院金刚法人”,成为唐密东传后中国首位真言宗阿阇黎。
1924年 30岁 归国,应上海佛教界邀请,于武昌洪山宝通寺建坛传法,开坛传授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为近代中国复兴唐密之始。
1925年 31岁 任上海静安寺住持,重兴古刹,于寺内建立“密宗坛场”,购置密教法器,翻译《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宗经典,推动密教研究。
1927年 33岁 赴南京毗卢寺讲《仁王护国般若经》,期间与太虚大师等佛教界人士共商佛教改革事宜,倡导“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
1936年 42岁 于静安寺创办“静安寺佛学院”,培养僧才,课程涵盖显密经典、因明学、梵文等,主张“显密兼弘、解行并重”。
1941年 47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持松法师闭关静修,期间撰写《心经秘键》《大日经疏》等十余部著作,系统阐释密宗教义。
1945年 51岁 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推动战后佛教复兴,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东亚佛教青年会”。
1949年 55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积极拥护政府宗教政策,团结佛教界人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 63岁 农历四月七日,于上海静安寺圆寂,留下“显密圆融、行解相应”的修行理念,弟子分其舍利,部分供奉于静安寺,部分迎归湖北当阳玉泉寺。

详细生平与行谊

早年求法与出家(1894—1916)

持松法师俗名张保恒,1894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县一个虔诚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父母遂将其送至荆门当阳玉泉寺,依止然智法师剃度出家,赐法名“心华”,字“持松”,玉泉寺为中国佛教名刹,天台宗祖庭之一,持松在此打下坚实的佛学基础,每日诵经、坐禅、研习戒律,逐渐萌生深入经藏、探究法义的决心,1912年,赴武汉归元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此后,为广学多闻,他先后参访镇江金山寺(习禅)、杭州观宗寺(学天台),师从谛闲法师研习《法华》《止观》等天台宗核心经典,对“教观双运”的天台教义有了深刻理解,这一阶段的显教学习,为其后来的密宗修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东渡学密与传承(1922—1924)

20世纪20年代,中国佛教界兴起“复兴密教”的热潮,因唐密传承中断已久,学者多赴日本求法,持松法师深感“国内密教久衰,经典散佚,法脉几绝”,遂于1922年东渡日本,他先后入高野山真言宗院、京都比叡山延历寺,师从权田雷斧(古义真言宗权威)、村上专精(密教学者)等高僧,系统学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的仪轨、坛城、真言(咒语)及瑜伽修行法,1923年,持松于高野山灌顶大法会上,正式受“传法阿阇黎位”,成为古义真言宗第五十二世法脉继承人,法号“入我身院金刚法人”,此次东渡不仅使持松法师得密宗正传,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密教“即身成佛”的实修精神与“悲智双运”的教义核心,为其日后复兴唐密积累了完整的传承依据与修行经验。

弘法利生与建树(1924—1949)

1924年,持松法师归国后,应上海佛教界及武汉信众邀请,于武昌洪山宝通寺建坛传法,首次在国内公开传授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标志着近代唐密复兴的开端,此后,他受邀出任上海静安寺住持,从此与静安寺结下三十余年的因缘,在住持任内,他致力于古刹复兴: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建立“密宗坛场”(设大曼荼罗、供金刚萨埵等本尊),购置金刚铃、金刚杵、羯鼓等密教法器,并从日本迎请密宗典籍,使静安寺成为近代中国密宗弘法中心之一。

在佛学著述方面,持松法师主张“显密圆融”,认为密教乃佛教“最深最密之教义”,需以显教教理为基础,他先后翻译《大日经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密宗根本经典,并撰写《心经秘键》《大日经住心品讲录》《金刚顶经菩提心论疏》等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密宗教义,打破“密法难解”的壁垒,1936年,他创办“静安寺佛学院”,培养僧伽人才,课程设置兼顾显密经典、因明学、梵文、佛学历史等,强调“解行并重”——既重视教理研究,也注重实修体验,开创了近代密宗教育的新模式。

持松法师年谱

持松法师积极投身佛教改革与社会活动,1927年,他与太虚大师、圆瑛法师等共商佛教改革,主张“革除积弊,振兴教运”,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抗战期间,他闭关静修,以笔为戈,撰写《仁王护国般若经讲录》等著作,号召佛教徒“护国护教”,坚定抗战信念;同时保护寺产,避免日寇掠夺,展现了僧侣的家国情怀。

晚年行谊与圆寂(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后,持松法师拥护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参与佛教界建设,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他被选为常务理事;1954年,出任上海市佛教协会首任会长,致力于团结佛教徒,协助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保护佛教文物,他晚年仍坚持每日早课、诵经、禅修,并整理旧著,修订《密宗持诵入门》等普及读物,为信众提供修行指引。

1957年4月7日(农历),持松法师于上海静安寺安详圆寂,世寿六十三,僧腊四十七,圆寂前,他留下遗言:“显密圆融,行解相应,护持正法,利乐有情。”其弟子分舍利建塔供养,部分供奉于静安寺密宗坛场,部分迎归湖北当阳玉泉寺(其出家地),以纪念这位“复兴唐密”的一代高僧,持松法师一生显密兼弘,著述等身,不仅恢复了中断千年的唐密法脉,更以“解行并重”的修行理念,为近代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佛教仍有深远影响。

相关问答FAQs

问:持松法师复兴的唐密与日本东密有何异同?
答:持松法师复兴的唐密(汉传密宗)与日本东密(日本真言宗)同属“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均源于印度密教,经唐代善无畏、不空、金刚智等祖师传入中国,后由日本空海大师(弘法大师)东传日本形成东密,二者在根本经典(如《大日经》《金刚顶经》)、核心教义(“即身成佛”“六大缘起”)及主要仪轨(曼荼罗绘制、真言持诵)上高度一致,属同一法脉传承,主要差异在于:唐密在宋代以后逐渐衰微,传承中断,部分仪轨与法器细节失传;而东密在日本传承千年,保留了更完整的修行体系与仪轨规范,持松法师东渡学密,正是为了汲取东密保存的完整传承,并结合汉传佛教的传统(如天台教观、禅宗思想)进行“本土化”复兴,因此他强调“显密圆融”,主张以显教教理为密宗修行的基础,这与东密“重实修、轻教理”的倾向略有不同。

持松法师年谱

问:持松法师的主要著作有哪些?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持松法师一生勤于著述,涵盖显密经典、教义阐释、修行指导等领域,主要著作包括:《心经秘键》(阐释《般若心经》的密宗义理)、《大日经疏》(注释《大日经》根本思想)、《金刚顶经菩提心论疏》(解析密宗“菩提心”修行)、《密宗持诵入门》(普及密宗仪轨与真言持诵方法)、《华严经纲要》(阐释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等,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显密圆融、行解相应”:主张密教需以显教教理(如天台“一念三千”、华严“法界缘起”)为基础,避免“重术轻理”的流弊;强调“解行并重”,认为密宗的“仪轨、真言、观想”等实修方法,是验证教理、实现“即身成佛”的根本途径,他反对“空谈义理”或“盲修瞎练”,倡导“教观双运”,通过闻思修三慧,达到“悲智双运”的圆满境界,这一思想既继承了唐密“即事而真”的传统,又结合了近代佛教“人间化”“学术化”的趋势,对当代佛教修行与佛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