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兰州法成法师的修行弘法经历与贡献有何特别之处?

兰州法成法师是甘肃省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多年来致力于佛法的弘扬、寺院的建设以及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出生于1965年,兰州本地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教怀有深厚情感,1985年,20岁的他于兰州某知名古寺剃度出家,师从当地高僧上下一老和尚,潜心修习佛法,秉持“以戒为师,以苦为修”的宗旨,在佛学造诣与修行实践上均精进不辍。

兰州法成法师

法成法师的修行历程严谨而扎实,出家初期,他先后前往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名山参学,深入研习《法华经》《楞严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尤其注重禅定与戒律的实践,1990年,他受具足戒于成都文殊院,此后多年坚持每日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并于寺院内闭关三年,期间深入禅观,体悟佛法真谛,他常对弟子说:“修行不是口头禅,要在日常中磨炼心性,面对诱惑不动摇,遭遇磨难不退转。”这种朴实而深刻的修行理念,影响了一代年轻僧人。

在弘法利生方面,法成法师的贡献尤为突出,2000年,他受邀担任兰州某古寺住持,面对寺院年久失修、僧众稀少的困境,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历时五年完成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体修复工程,使千年古刹重现生机,他注重僧才培养,创办“兰州佛学培训班”,邀请国内高僧大德授课,已培养合格僧才百余人,分布于甘肃各地寺院弘法,他坚持每月举办“周末讲经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义理,内容涵盖家庭伦理、心理健康、人生智慧等,吸引众多市民、学者参与,累计听众超万人次,他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交流,2018年组织“丝路佛教文化展”,邀请沿线国家佛教代表参与,促进了甘肃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互鉴。

法成法师秉持“人间佛教”思想,热心社会公益,他发起“兰州佛教慈善基金”,多年来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次,帮扶孤寡老人200余户,并在疫情期间组织僧众捐款捐物,价值达数百万元,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服务社会、利益众生是出家人的本分。”这种慈悲济世的精神,让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兰州法成法师

为更清晰展示法成法师的弘法轨迹,特整理其重要事业节点如下:

时间 事件 意义
1985年 剃度出家 正式开启修行生涯
1990年 受具足戒于成都文殊院 具备比丘戒律资格,弘法基础更坚实
2000年 担任兰州某古寺住持 主导寺院修复与重建,复兴道场
2005年 创办“兰州佛学培训班” 培养本土僧才,传承佛教文化
2010年起 举办“周末讲经会” 推动佛法普及,贴近现代生活
2018年 组织“丝路佛教文化展”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彰显地域特色
2020年至今 发起“佛教慈善基金” 持续开展公益慈善,践行慈悲精神

法成法师的言行举止,始终体现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他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常年居住在寺院寮房,却将信众供养的善款全部用于寺院建设与慈善事业,他常告诫弟子:“出家人要少欲知足,心系众生,莫求名利。”这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年近六旬的法成法师依然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指导慈善项目,他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为佛法、为众生走下去。”他的努力不仅让兰州佛教文化得以传承,更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教的正能量,为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贡献着独特力量。

兰州法成法师

FAQs
问:法成法师的弘法理念有哪些核心特点?
答:法成法师的弘法理念以“契理契机”为核心,既坚守佛教教义的根本,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他强调“佛法生活化”,将禅修智慧融入日常,引导信众在家庭、工作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同时注重“人间佛教”实践,主张通过公益慈善服务社会,让佛法利益更多众生,他重视文化传承,通过讲经、展览等形式,推动佛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

问:法成法师对兰州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何具体贡献?
答:法成法师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修复古刹、复兴道场,使兰州千年古刹重现庄严,为佛教文化提供实体载体;二是培养僧才、创办佛学教育,解决甘肃佛教界人才短缺问题,确保法脉延续;三是推动佛教文化普及与交流,通过周末讲经会、丝路佛教文化展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兰州佛教的历史底蕴,同时促进区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对话,提升了兰州佛教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