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泓一法师,当代闽南地区备受尊敬的佛教僧人,俗姓陈,1965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于寺院梵音与民间信仰,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佛法经典的浓厚兴趣,常于课余时间研读《心经》《金刚经》等典籍,18岁时依止当地广钦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法号“泓一”,取“泓深清澈,一乘妙法”之意,寓意深究佛法奥义,导众生趋向觉悟之路。
出家后,泓一法师先后于泉州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等闽南名刹参学,依止圆拙长老、梦参长老等高僧大德修习禅净教观,尤其注重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往生相结合,形成“禅净双修,定慧等持”的修行特色,他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在寺院中承担种菜、典籍整理等劳作,同时于深夜研习经论,常至深夜不辍,1990年,赴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佛教义理,毕业后返回南安,驻锡位于南安洪梅镇的紫帽山岩寺,致力于恢复古道场、弘扬正法。
泓一法师的弘法理念以“契理契机”为核心,既坚守佛法根本教义,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认为修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将慈悲与智慧融入日常,强调“孝亲尊师、因果报应、素食护生”等基础伦理的重要性,为方便信众亲近佛法,他开创“周末禅修营”“居士佛学班”等弘法形式,用闽南语、普通话结合现代语言深入浅出讲解经典,至今已累计讲经说法千余场,受众逾十万人次,他重视佛教文化传承,牵头整理《南安佛教志》《闽南高僧语录选辑》等文献,并推动寺院举办“佛教文化节”“书画艺术展”,以文化为载体传递佛法智慧。
在社会慈善领域,泓一法师秉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于1998年发起成立“南安泓一慈善基金会”,募集资金用于助学、助医、救灾、扶贫等公益事业,二十余年来,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名,援建希望小学12所,为山区医疗站捐赠设备价值超千万元,尤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6年南安洪灾等灾害中,组织僧俗四众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送物资、建临时住所,被当地民众称为“慈悲使者”。
为更直观展现泓一法师的弘法足迹,以下为其部分重要弘法活动简表:
时间 | 弘法事件 | 意义与影响 |
---|---|---|
1995年 | 驻锡紫帽山岩寺,启动寺院修复工程 | 恢复千年古道场,成为闽中佛教新地标 |
2003年 | 开创“周末禅修营” | 开启闽南地区短期禅修普及化模式 |
2010年 | 主编《闽南佛教文化丛书》出版 | 系统梳理闽南佛教历史与文化资源 |
2015年 | 率团赴东南亚弘法,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 | 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
2020年至今 | 线上弘法平台“泓一法师开示”短视频系列 | 突破时空限制,全球信众可随时学习 |
法师常言:“佛法如药,贵在对症。”他始终以众生需求为导向,既坚守僧伽本分,又积极入世利生,其谦和包容的品格、朴实无华的作风,感染了无数信俗,年近六旬的泓一法师仍每日清晨四点起床,带领僧众早课、过斋,午后为信众答疑解惑,傍晚深入经藏,其“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修行态度,成为当代僧人的楷模。
相关问答FAQs
Q1:泓一法师如何看待现代人学佛的“功利心”?
A:泓一法师认为,学佛初心应回归“离苦得乐”的本怀,但需警惕将佛法视为“求福报”的工具,他常开示:“因果不虚,福报是修行的副产品,而非终极目标,现代人学佛,当先从‘断恶修善’入手,培养慈悲心与智慧观,若只求健康、财富,反易执着而生烦恼,真正的佛法,是让人看清生命本质,获得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Q2: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如何实践?
A:“生活禅”是泓一法师弘法的核心理念,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具体实践包括:日常工作中保持专注,不散乱、不攀缘(如工作时全神贯注,不夹杂杂念);与人交往时心怀慈悲,口说爱语,身行善事(如对家人耐心、对同事友善);饮食时观想食物来之不易,起感恩心;乃至行走时觉知脚步,呼吸时专注气息,将禅修融入点滴生活,法师常说:“把洗碗当作洗心,把扫地当作扫尘,生活处处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