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法师谈婚姻不幸

婚姻本是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驿站,有人在此处得遇良伴,共沐春风;也有人深陷泥沼,饱尝苦楚,常有善信向法师倾诉婚姻不幸之痛,法师常言:婚姻中的烦恼,多是源于内心的执着与无明,若能以佛法的智慧观照,或能拨云见日,寻得转机。

法师谈婚姻不幸

婚姻不幸的表现千差万别,或如寒冰般冷漠疏离,或如烈火般争吵不休,或如困兽般相互消耗,究其根源,多逃不开“贪嗔痴”三毒的裹挟,贪者,贪图对方的美貌、财富、顺从,或贪图婚姻带来的安全感,一旦现实与期待相悖,便生怨怼;嗔者,因小事起争执,因误解生怨恨,言语如刀,行为如剑,将温情切割得支离破碎;痴者,不明“无常”之理,执着于“永恒”的完美关系,不懂得包容差异,不懂感恩对方的付出,只盯着对方的不足,越看越不顺眼。

法师常说,婚姻如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对方的缺点,更是自己的内心,若总觉得对方“不够好”,不妨问问自己:自己的期待是否过高?自己的包容是否足够?自己的修行是否到位?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对方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却忘了对方也是独立的个体,有其成长轨迹与局限,强求对方改变,不如先调整自己的心态。

从佛法视角看,婚姻的本质是“因缘和合”,今生成为夫妻,是过去世因缘的显现,既有善缘,也有恶缘,善缘让我们初识时心生欢喜,恶缘则让我们在相处中摩擦不断,若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便会懂得:当下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过往行为的结果;未来的走向,则取决于当下的选择,与其抱怨对方,不如反观自身,多行善举,广结善缘,改善未来的因缘。

法师谈婚姻不幸

法师常以“四摄法”开导夫妻相处之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关怀——一个拥抱、一句鼓励、一次倾听,皆是布施;爱语,是说柔软语、爱语、正直语、真实语,避免恶语伤人、两舌挑拨;利行,是做对对方有益的事,体谅对方的辛苦,分担对方的忧愁;同事,是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携手面对生活的风雨,而非相互推诿,这四摄法,如同一剂良药,若能践行,婚姻中的许多矛盾自然化解。

修“慈悲心”与“智慧心”亦至关重要,慈悲,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难处,原谅对方的过失;智慧,是明白“诸法无常”,不执着于表面的对错,而是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用冷静的态度处理矛盾,当嗔心生起时,不妨观修“慈悲观”:想想对方也曾是父母呵护的孩童,也曾有过善良的一面,或许他的缺点,正是他需要被慈悲对待的地方。

婚姻不幸时,很多人会向外求——求对方改变,求外界调解,却忽略了向内求,法师言:“心净则国土净。”内心的清净了,看待婚姻的眼光也会不同,若能将婚姻视为修行的道场,在关系中修忍辱、修布施、修慈悲,那么每一次摩擦,都是修行的契机;每一次包容,都是智慧的增长,当内心充满光明,自然能照亮婚姻的道路,让不幸转为有幸,让痛苦化为滋养。

法师谈婚姻不幸

相关问答FAQs
Q1:法师,我和伴侣因为育儿观念分歧不断,争吵不断,感觉很疲惫,该怎么办?
A:育儿观念差异是很多夫妻矛盾的导火索,此时可先冷静下来,明白“和而不同”的道理,不必强求对方完全认同自己,可尝试共同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寻找平衡点,更重要的是,将育儿视为共同的责任,而非“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多沟通、多体谅,少指责、少抱怨,观修慈悲心,想想伴侣也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方式不同,这样心结自然会慢慢打开。

Q2:法师,修行后我感觉自己心态平和了很多,但伴侣依然对我冷漠甚至挑剔,我该继续忍耐还是放弃?
A:修行是修自己的心,而非改变他人,你的平和是自己的收获,不必因对方的冷漠而否定自己,婚姻是因缘,尽力而为,随缘不攀缘,若对方仍无改善,可尝试温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若对方愿意改变,则共同经营;若对方执迷不悟,也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内心,不执着于“必须改变对方”的结果,你的修行不是为了“留住婚姻”,而是为了“安顿自己”,内心清净了,无论婚姻走向何方,都能自在从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