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乐法师,俗家姓名徐春林,1940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是中国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比丘尼,以虔诚的信仰、卓越的弘法事业和社会慈善贡献而备受尊崇,她的一生践行着“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佛教精神,在寺院建设、文化传播、公益慈善等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
妙乐法师的佛缘始于故乡黄梅——这片被誉为“佛教圣地”的土地,既是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弘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之处,幼年的徐春林虽生长于世俗家庭,却对佛法怀有天然亲近心,常随长辈参与寺院法会,聆听佛法开示,1953年,年仅13岁的她毅然辞别亲人,前往江西庐山东林寺,依止果一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妙乐”,此后,她精进修持,严持戒律,先后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并在江西永修县真如寺参禅打坐,深得禅法精髓,1957年,于江西宝峰寺受具足戒,成为一名合格的比丘尼。
20世纪80年代,中国佛教迎来复兴契机,妙乐法师开始投身于寺院重建与弘法事业,她深知道场是弘法利生的基础,故发愿复兴古刹、续佛慧命,1990年,她回到故乡湖北,着手重建黄梅妙乐寺,该寺始建于唐代,历经战乱与岁月侵蚀,早已破败不堪,妙乐法师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四处募化、筹措资金,亲自参与规划设计,历时十余年,将妙乐寺从一片荒芜之地建成占地千亩、建筑面积逾5万平方米的大型丛林寺院,寺院依山而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药师佛塔等建筑错落有致,融合唐宋建筑风格与佛教文化底蕴,成为鄂东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除妙乐寺外,她还参与修复了江西庐山东林寺、湖北武汉归元寺等多处道场,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妙乐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她主张将佛法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讲经说法、举办法会、文化讲座等形式,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每年春节、佛诞日等重要节日,她都会在妙乐寺举办大型祈福法会,免费为信众提供斋饭、结缘法宝;她常深入社区、学校、监狱,开展“佛法与人生”“心灵关怀”等主题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义理,帮助人们化解烦恼、净化心灵,她还重视佛教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传播,组织僧俗弟子校刻佛经,出版《妙乐法师开示录》《慈悲的力量》等书籍,让更多人接触正信佛法。
在弘法的同时,妙乐法师始终秉持“菩萨道”精神,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她常说“佛法是慈悲的宗教,济贫扶困是出家人的本分”,自20世纪90年代起,她先后在湖北、江西、河南等地捐资援建了百余所“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超万名;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灾害中,她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累计捐赠款物达数亿元;她还创办了“妙乐慈善基金会”,设立养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生活照料与医疗救助,她的善行不仅温暖了无数受助者,更展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
80余岁高龄的妙乐法师仍常住妙乐寺,每日带领僧众早课、过堂、诵经,同时处理寺院事务与慈善项目,她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愿力,继续践行着佛陀的教诲,成为无数信众心中的精神灯塔。
妙乐法师生平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
1940年 | 出生于湖北黄梅县,俗名徐春林 |
1953年 | 于江西庐山东林寺依果一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妙乐 |
1957年 | 于江西宝峰寺受具足戒 |
1990年 | 开始重建湖北黄梅妙乐寺,历时十余年完工 |
2000年后 | 广泛参与社会慈善,捐建希望学校、养老院等 |
2008年 | 汶川地震期间捐赠款物,组织僧俗参与救灾 |
2020年 | 新冠疫情中捐款捐物,支持抗疫一线 |
相关问答FAQs
问:妙乐法师重建妙乐寺的初衷是什么?
答:妙乐法师重建妙乐寺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恢复唐代古刹的历史风貌,为佛教信徒提供一个清净的修行道场;她希望通过寺院这一文化载体,传播正信佛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人心向善,她曾说:“寺院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地方,更是教化人心、服务社会的平台。”
问:妙乐法师的慈善理念是什么?她如何平衡弘法与慈善的关系?
答:妙乐法师的慈善理念核心是“慈悲济世,无缘大慈”,她认为慈善是佛教“利他”精神的直接体现,应不分地域、民族、信仰,平等关爱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在平衡弘法与慈善的关系上,她始终将二者视为一体两面:弘法是“治本”,通过智慧引导众生断烦恼、种善根;慈善是“治标”,通过物质帮助解决众生眼前困苦,她常说:“没有慈善的弘法是空洞的,没有弘法的慈善是盲目的,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践行菩萨道。”她在讲经说法时常常结合慈善案例,鼓励信众将佛法落实于利他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