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江江汉平原的乡间巷陌,流传着一位“菩萨爹爹”的故事,他不是神佛,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善举,温暖了整座城,人们喊他“菩萨爹爹”,不是因庙宇里的金身,而是因他踏过的泥泞路、递过的热乎饭、扶过的蹒跚人,都带着菩萨心肠的温度。
这位爹爹本名王友元,今年82岁,是潜江市浩口镇张金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身材瘦削,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一双布鞋沾着泥点,但眼睛亮得很,看人时总带着笑,像三月的阳光暖融融的,年轻时的王爹爹当过兵,在部队里入了党,退伍回乡后,骨子里的“兵味”和“党味”从未褪去——见不得人受苦,闲不住要帮忙,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村里的老人记得,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王爹爹就成了“全村的腿”,谁家老人行动不便,他蹬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去镇上看病;谁家孩子放学没人接,他就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着,牵着小手送回家,1998年发大水,他家的两层小楼成了临时安置点,把自家的床让给受灾户,自己和老伴睡在堂屋的草席上,每天煮一大锅粥,香味飘了半条街,有个叫小军的孤儿,父母在洪灾中遇难,王爹爹把他领回家,一养就是八年,供他读书,教他做人,直到小军考上大学,临走时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王爹爹拍着他的背说:“男子汉,走出去别回头,记得帮别人。”
这样的故事,在王爹爹的生命里太多了,2008年汶川地震,他把积攒的3000元养老钱捐了出去,自己却穿着打了补丁的裤子;2020年疫情期间,他主动当起村里的“守门员”,凌晨五点就守在卡点,给志愿者送热茶,给隔离户送蔬菜,有次扛着50斤大米走了三里路,累得坐在地上直喘气,却笑着说“只要大家平平安安,这点累算个啥”;去年夏天,邻村的小男孩掉进池塘,他正好路过,连衣服都没脱就跳下去,把孩子救上岸,自己却躺床上发烧三天,老伴嗔怪他“不要命了”,他却摆摆手:“命重要,娃的命也重要。”
为了更清晰地记录王爹爹的善举,村里几个年轻人整理了这份“不完全年表”:
时间 | 主要事件 | 影响范围 |
---|---|---|
1989年起 | 长期帮助村内孤寡老人挑水、做饭、送医,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 | 张金村及周边5个自然村 |
1998年 | 洪灾期间将自家房屋设为安置点,收留受灾户12户,捐赠粮食500余斤 | 浩口镇受灾区域 |
2008年 | 捐出3000元养老款支援汶川地震,并组织村民捐款捐物 | 全镇响应,募集善款2万余元 |
2020年 | 疫情期间坚守卡点60余天,为隔离户送物资300余次,义务消杀面积超5000平方米 | 张金村及邻村 |
2021年至今 | 开设“竹编小课堂”,免费教村里孩子传统手艺,已培养学员30余人 | 张金村青少年群体 |
王爹爹的善举,像一颗石子投进江汉平原的水面,涟漪越扩越大,受他影响,村里成立了“友元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人,有党员、有学生、有商人,大家跟着他一起帮贫扶困、守护家园,镇上的干部说:“王爹爹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用一辈子的行动告诉我们,‘菩萨’就是心里装着别人,手里做着好事的普通人。”
王爹爹的背有点驼了,眼神也不如以前利索,但只要村里有事,他还是那个第一个往前冲的“老党员”,有人问他:“爹爹,您都这把年纪了,图啥呀?”他总是指着村口的老槐树说:“图个心安,图个大家过得好,我这辈子没做过啥大事,但帮了别人,就像这树一样,给后人遮点风挡点雨,值了。”
在潜江,“菩萨爹爹”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藏在邻里端来的一碗热汤里,在志愿者深夜值守的手电筒光里,在孩子扶起摔倒老人的那双手里,这种精神,像江汉平原的沃土一样深厚,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让“善”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FAQs
Q1:菩萨爹爹的善举持续了多少年?具体帮助了多少人?
A1: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王友元老人的善举已持续超35年,据不完全统计,他直接帮助的村民超2000人次,间接带动志愿服务团队影响周边上万人,涵盖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受灾群众等多个群体。
Q2:为什么大家称他为“菩萨爹爹”而不是“好人爹爹”等其他称呼?
A2:“菩萨”在民间文化中象征慈悲与救苦救难,王爹爹的善举并非偶然为之,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他人(如捐钱捐物、照料生活),更在精神上给予温暖(如收养孤儿、传承美德),这种“全方位的救赎”让村民觉得“比菩萨还亲”,因此亲切地称他为“菩萨爹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