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怀善法师的那日,恰是深秋的清晨,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尽,寺院的钟声穿透云层,带着悠远的慈悲,缓缓落在心间,怀善法师的禅房朴素而整洁,青砖铺地,素色帷幔,案上摊开的经书旁放着一杯清茶,茶香与檀香交织,让人瞬间沉静下来,法师身着灰褐色僧袍,面容清癯,眼神却如秋水般温润,见我到来,微微颔首,合十道:“施主远道而来,请坐。”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仿佛能拂去所有浮躁。
与怀善法师的交谈,始于对佛法的敬畏,终于对生命的顿悟,他并未过多谈论深奥的经文理论,而是从日常小事说起,将佛法智慧融入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佛法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寻常百姓之家。”法师指着窗外的银杏树说,“你看这落叶,春生夏长,秋落冬藏,顺应自然,便是修行,世人常执于‘得’与‘失’,却忘了万物皆有其时,强求则苦,随缘则安。”他说话时语速平缓,每一个字都像经过深思熟虑,却又自然流露,没有丝毫刻意,仿佛真理就藏在这平实的言语里,只待有心人拾取。
谈及修行,法师强调“修心”重于“修相”。“很多人以为吃斋念佛、闭关打坐就是修行,其实修行的根本是调伏自心。”他举例说,若心中常有贪嗔痴,即便身披袈裟,也与修行相去甚远。“就像这杯茶,若心不静,再好的茶也品不出真味;若心澄明,粗茶淡饭也有甘甜。”法师顿了顿,补充道:“修行不是要断绝七情六欲,而是要学会与情绪相处——遇事不执着,待人存慈悲,便是最好的修行。”这番话让我想起生活中的焦虑与纠结,原来真正的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纷繁中守一颗清净心。
在慈善与济世方面,怀善法师有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创办的“怀善公益基金会”,已在全国资助贫困学生超万名,援建希望学校五十余所,还组织医疗队深入偏远山区,为百姓送去健康,当我问及是什么支撑他一路前行时,法师笑着说:“不过是‘慈悲’二字罢了,看到孩子们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看到病人因救治而重获健康,那种喜悦,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他坦言,做慈善也曾遇到过困难,资金短缺、人力不足,但每当看到受助者眼中的光,便又有了前行的力量。“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皆苦,能帮一分是一分,这是出家人的本分。”
法师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他认为,科技越发达,人心越容易浮躁。“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却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人,听听内心的声音。”他提倡“慢生活”——少一些刷屏,多一些阅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攀比,多一些知足。“生活本简单,是人心给生活加了太多负累,若能回归简单,便是离智慧近了一步。”他还提到,佛教与现代科学并不矛盾,许多科学家研究到最后,会发现科学与佛法在“缘起性空”等理念上有着共通之处。“佛法是心法,科学是物法,二者相辅相成,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临别时,法师送我一本他新编的《人生十问》,扉页上写着:“愿施主以平常心,观自在行。”走出禅房,阳光正好穿透薄雾,洒在寺院的金顶上,闪闪发光,回望法师送别的身影,他依然站在那里,合十的手势未曾放下,仿佛在为每一位迷途者指引方向,这次拜见,让我明白:真正的修行,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真正的智慧,不在经书,而在生活,怀善法师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慈悲与智慧,是照亮人生的两盏明灯,唯有心怀慈悲,才能温暖他人;唯有践行智慧,才能安顿自己。
相关问答FAQs
问:普通人如何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践行怀善法师提倡的“慢生活”与“慈悲心”?
答:践行“慢生活”可以从日常小事入手:比如每天留出10分钟静坐或散步,放下手机,专注于呼吸或周围的声音;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和信息摄入,将时间留给阅读、陪伴家人或培养一个爱好,慈悲心的培养则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句鼓励的话、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助;减少对他人的评判,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正如怀善法师所说,“慈悲不是口号,是具体的行动”,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慢慢就能让慈悲成为习惯,让生活回归本真的节奏。
问:怀善法师强调“修心重于修相”,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调伏自心?
答:对于初学者,调伏自心可以从“觉察”和“练习”两方面入手,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念头,比如当愤怒或焦虑生起时,不要立刻被情绪带走,而是停下来,观察:“我现在生气了,为什么生气?”这种觉察本身就是修心的开始,通过具体的练习来培养定力,比如每日坚持10-20分钟的呼吸冥想,专注于呼吸的进出,当思绪飘散时,轻轻拉回来;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念”,比如吃饭时专心吃饭,感受食物的味道;走路时专心走路,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多读经典、亲近善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佛法中汲取智慧,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修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急于求成,重要的是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