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达法师的修行,是当代佛教界以“解行并重、悲智双运”为鲜明特色的修行典范,他始终秉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核心理念,将传统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大乘佛教的慈悲济世精神深度融合,在日复一日的实修中践行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修行宗旨,其修行之路,既是对佛陀教法的深刻体悟,也是对现代人在纷繁尘世中如何安顿身心、开启智慧的有益探索。
仁达法师修行的基石,源于对“戒定慧”三学的严谨持守,他认为,戒是修行之根本,若无戒律的守护,定慧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日常生活中,法师严格遵循“三聚净戒”的准则——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修善)、饶益有情戒(利他),将戒律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心的自然觉照,对于“不妄语”这一戒律,法师不仅要求自己言语真实,更强调“心口一如”,即使在无人之处亦保持起心动念的清净;对于“不杀生”,法师不仅践行素食,更倡导对一切众生的慈悲护念,包括微小的生命乃至自然环境,在他看来,持戒并非束缚,而是通过规范行为来降伏烦恼、增长定力,为定慧的生起奠定坚实基础。
在定学修持上,仁达法师以“止观双运”为核心,主张“以止修观,以观照止”,他每日坚持早晚课诵、坐香习禅,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清晨四时,当城市尚在沉睡,法师已开始坐香,通过数息观、随息观等方法调伏散乱心,令心念专注一境;日间则将禅修融入日常,行、住、坐、卧皆保持觉知,如在经行时专注脚步的起落,饮食时体味食物的滋味(即“食存五观”),待人接物时观照内心的起心动念,法师常说:“禅修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觉醒。”他尤其注重“话头禅”的运用,常以“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话头参究,意在打破固有认知,直见心性,通过长期的止观修持,法师内心达到“寂静轻安”的境界,既能于喧嚣中保持宁静,亦能于顺逆中不起执着。
慧学的圆满,是仁达法师修行的重要指向,他认为,慧并非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亲证实证,为此,法师深入经藏,尤其精研《楞严经》《法华经》《坛经》等大乘经典,并结合自身禅修体验,将教理与实修紧密结合,在讲经说法时,他善于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语言,例如用“镜中像,水中月”比喻“诸法空相”,用“磨镜”比喻“断除烦恼”,让听众易于理解,法师强调“闻思修”次第,主张先通过闻法建立正知见,再通过思惟消化教义,最终通过实修证得真如,他曾开示:“佛法的智慧不在文字中,而在观照里;不在头脑里,而在心行中。”正是这种“解行并重”的修行态度,使法师的智慧如日中天,既能洞察烦恼根源,亦能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仁达法师的修行并非局限于个人的解脱,更以“利乐有情”为情怀,他常说:“个人觉悟是小乘,度化众生才是大乘。”基于此,法师积极践行菩萨道,将修行成果落实在利他行动中,他推动成立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援助灾区民众;倡导“人间佛教”理念,组织环保活动、社区服务,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创办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为佛教传承注入活力,在他看来,利他不仅是菩萨行的体现,更是对治“我执”的良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内心的贪嗔痴会逐渐淡化,慈悲与智慧则会自然增长,法师曾说:“当你为他人付出时,看似在给予,实则是在收获内心的富足与安宁。”
为更清晰地展现仁达法师修行体系的实践路径,以下表格梳理其修行核心维度与方法:
修行维度 | 核心方法 | 日常践行 | 目标成果 |
---|---|---|---|
戒学 | 三聚净戒 | 持五戒、十善,心口一如 | 降伏烦恼,护持心念 |
定学 | 止观双运、话头参究 | 每日坐香4小时,行住坐卧皆觉知 | 内心寂静,专注一境 |
慧学 | 经教研习与实修结合 | 深究经典,结合禅修体悟 | 破除无明,证得般若 |
利他行 | 慈悲济世、菩萨道 | 慈善公益、教育弘法、社区服务 | 自他安乐,圆满福慧 |
仁达法师的修行,展现了“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现代修行范式:既不脱离现实生活,又能超越世俗烦恼;既追求个人觉悟,又心系众生福祉,他的修行之路告诉我们,修行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妙之事,而是可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践行的生命自觉——以戒为基,以定为用,以慧为导,以利他为归,便能在纷繁世界中活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相关问答FAQs
Q1:仁达法师强调的“生活禅”具体指什么?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A:仁达法师所说的“生活禅”,核心是“将禅修融入日常,让生活成为道场”,它主张在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知,将“正念”贯穿于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普通人践行生活禅,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食存五观”,吃饭时观想食物来之不易、感恩供养、惜福节俭;二是“工作禅”,工作时全神贯注,不急不躁,将任务视为修行的道场;三是“待人禅”,与家人、同事相处时,保持耐心与慈悲,观照自己的情绪反应,不随烦恼转;四是“呼吸禅”,焦虑或散乱时,专注一呼一吸,让心逐渐安定,关键在于“历境练心”,即在生活的各种境界中保持觉照,将每一次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转化为修行的资粮。
Q2:对于初学佛法的普通人,仁达法师有哪些具体的修行建议?
A:仁达法师对初学者的建议可概括为“先调身,后调心;先修定,后发慧”,具体而言:
- 从基础戒律入手:先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培养善根、减少烦恼的基础,从吃素开始培养慈悲心,从诚实守信开始净化口业。
- 每日固定功课:建议每天安排15-30分钟的静坐,初期可采用“数息观”——专注呼吸,从1数到10,数错或散乱时重新开始,以此训练专注力;同时可读诵《心经》《阿弥陀经》等简短经典,熟悉佛法义理。
- 在生活中观照内心:准备一个小笔记本,记录每日的起心动念,尤其是烦恼生起时的情境(如愤怒、焦虑),通过反思找到烦恼根源,逐渐学会“转念”。
- 亲近善知识:多听经闻法,或参加共修小组,避免自己盲修瞎练;同时以谦卑心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向身边践行慈悲的人看齐。
法师强调,修行贵在“坚持”与“真诚”,不必追求速成,只要方向正确,日积月累,定能感受到内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