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慈航寺的晨钟尚未敲响,后院的菜园里已有佝偻的身影在忙碌,老法师蹲在畦埂边,手指轻轻拂过沾着露水的菜叶,嘴里念叨着:“万物有灵,吃素是惜福,也是慈悲。”他身上的褐色僧衣洗得发白,袖口打着补丁,却比崭新的绸缎更显温润,这座藏在江南古镇深处的千年古刹,因这位百岁老法师的存在,香火从未断绝,而他的故事,早已随着青烟融入了寺院的每一块砖瓦。
慈航寺始建于东晋年间,原是临江一渡口旁的尼庵,历经战火焚毁又屡次重建,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明代天启年间的遗物,老法师俗名李静远,1923年生于当地书香门第,18岁时因母亲病逝,看破红尘在慈航寺剃度,法号“慧明”,那时寺院破败,只有三位师祖和几间漏风的寮房,他曾在日记里写道:“佛前青灯虽弱,却能照见人心;古殿残垣虽旧,却能安顿灵魂。”新中国成立后,寺院被改作小学,老法师还俗回乡种田,却始终未离佛门,每日凌晨四点起身,对着佛像诵经,农忙之余帮邻里调解纠纷,被乡亲们唤作“李善人”,1985年,宗教政策落实,慈航寺归还僧众,54岁的他毅然重返古刹,带着几名年轻僧人,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为了让寺院重燃香火,他背着行囊沿江化缘,脚上磨出血泡也不肯歇,饿了就啃干粮,困了就睡在破庙里,有次化缘时遇到暴雨,他跌进泥坑,怀里护着的《金刚经》却没沾湿一滴水,老法师常说:“化缘不是讨钱,是化众生的心,让他们种下善根。”慈航寺不仅恢复了山门、钟鼓楼,还建起了图书馆、养老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三十多年的心血。
老法师的修行,从来不是躲进深山闭关,而是在红尘中炼心,他每日的作息比钟还准:三点起床打坐,五点早课,七点带僧众出坡(劳动),九点接待信众,下午讲经,晚上抄经,即便年过百岁,仍坚持自己洗衣、种菜,寺院的菜园里,茄子、豆角、青菜长势喜人,都是他亲手栽种的,他常说:“修行不一定要念多少经,把地扫干净,把菜种好,也是修行。”有次年轻僧人嫌种菜辛苦,他笑着说:“你看这菜,根扎得深,才长得稳,人也是一样,心不定,学什么都难。”他讲经从不用深奥的术语,总拿身边的事打比方:讲“无常”,就说院里的花开了又谢;讲“慈悲”,就说喂流浪猫要耐心;讲“放下”,就说他年轻时攒了三年的积蓄,捐给修桥铺路,心里反而更踏实,2020年疫情期间,寺院关闭,老法师带着僧人每天给社区送免费蔬菜,还把寺里的储备口罩捐给了医院,他说:“佛不在庙里,在需要帮助的人身边。”
在信众心中,老法师是“活菩萨”,也是“解语花”,镇上有位王阿姨,儿子车祸去世后整日以泪洗面,老法师让她每天来寺院抄经,不催进度,只说:“你抄一个字,就念你儿子一声名,他听得到。”三个月后,王阿姨红肿的眼睛终于消肿,她拉着老法师的手说:“师父,我现在懂了,不是我儿子走了,是他换了个方式陪着我。”还有个年轻人创业失败,负债累累,来寺院想出家,老法师给他倒了杯茶,问:“你觉得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年轻人说:“想逃避。”老法师摇摇头:“逃避不是出家,是换个地方烦恼,你欠了债,就该去还,还完了,再来谈修行。”年轻人听了,回去踏实打拼,如今还清了债务,每年春节都来看老法师,带来自家种的橘子,说:“师父,您当年那杯茶,比佛法还管用。”老法师从不说教,他总说:“佛法是药,不是枷锁,能治人的病,能暖人的心,就是好佛法。”
他的简朴,在古镇里是出了名的,住持室里只有一张旧木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一部翻烂的《法华经》,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有人劝他换个舒服点的椅子,他摆摆手:“坐得住就行,心不定,坐龙床也难受。”他常穿的那件僧衣,是1985年回寺时缝的,补丁摞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有次香港的居士来寺里,见他生活清苦,留下十万块钱,他第二天就让弟子把钱捐给了养老院,他说:“出家人要钱干什么?能吃饱穿暖,就够了,钱多了,是负担,也是业障。”可对别人,他却格外大方,寺里来了穷苦人,他让弟子拿出新做的棉衣;哪个孩子上学困难,他悄悄塞钱给家长;就连流浪狗,他也会让厨房留些饭菜,有次弟子问他:“师父,您对自己这么狠,对别人这么好,图什么?”他指着殿前的莲花说:“你看这花,长在淤泥里,却干干净净,还能给人看,人啊,活成这样,就值了。”
老法师虽已百岁高龄,眼神依旧清亮,声音中气十足,他常说:“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就是守着慈航寺,守着这一方信众,守着‘慈悲’两个字。”寺院的银杏树,是他刚回寺时种的,如今已有三层楼高,秋风里,金黄的叶子落满庭院,像铺了一层温暖的地毯,老法师常坐在树下,看着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听着信众们念经的声音,脸上露出满足的笑,他说:“佛法讲‘缘’,我和慈航寺有缘,和众生有缘,这缘分,比什么都珍贵。”
慈航寺老法师修行年表
时间 | 事件概要 | 意义与影响 |
---|---|---|
1941年 | 18岁于慈航寺剃度,法号“慧明” |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生涯 |
1950-1985年 | 还俗回乡务农,坚持每日诵经、行善 | 于红尘中保持修行,赢得“李善人”美誉 |
1985年 | 重返慈航寺,带领僧人复兴寺院 | 开启寺院重建之路,恢复宗教活动 |
1990年 | 沿江化缘募资,修复明代大雄宝殿 | 保护古建筑遗产,为寺院奠定物质基础 |
2000年 | 创办慈航佛学班,免费开放信众 | 推动佛教文化传播,培养年轻学佛人 |
2020年 | 疫情期间组织僧人送菜、捐口罩 | 实践“人间佛教”,体现佛教社会价值 |
相关问答FAQs
Q1:老法师修行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过“瓶颈期”或迷茫的时刻?他是如何克服的?
A1:老法师曾坦言,年轻时确实有过迷茫,1950年代寺院被改作小学,他被迫还俗,一度觉得“佛法断了路”,整日郁郁寡欢,后来他读到《六祖坛经》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句,突然开悟:“佛不在庙里,在人心;修行不在形式,在行动。”于是他开始在生活中践行佛法:帮邻居挑水、调解纠纷、照顾孤寡老人,把善行当作修行,他说:“迷茫时,别想太多,去做事,做着做着,路就清楚了。”
Q2:慈航寺现在吸引了那么多信众,老法师如何平衡“传统修行”与“现代弘法”的关系?
A2:老法师认为,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他坚持每日早晚课、过斋、出坡等传统丛林制度,认为这是修行的“根”;他也支持用现代方式弘法:比如开设佛学班用PPT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分享佛法语录,甚至鼓励年轻僧人学习短视频制作,用信众熟悉的方式传播“慈悲、智慧、感恩”的核心思想,他说:“形式可以变,但佛法的‘心’不能变——让人向善、让人心安,就是最好的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