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这座坐落于东海之滨的佛教名山,因观音菩萨的“大悲道场”而闻名遐迩,但在汉传佛教的信仰谱系中,这里也深藏着对毗卢菩萨——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崇敬,毗卢菩萨象征佛教“法身常住”的终极真理,其信仰在普陀山的禅修、法事与文化传承中,与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共同编织出海天佛国的精神图景。
毗卢遮那梵语意为“光明遍照”,在《华严经》中被誉为“大日如来”,是佛教“三身”体系中法身佛的化身,与报身佛“卢舍那佛”(圆满报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随缘应化)不同,毗卢遮那佛代表宇宙万法的“真如本性”,是“空有不二”“真如自性”的终极实相,修行者对毗卢菩萨的信仰,本质是对“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追求:通过观想其圆满光明,开启自性智慧,契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境界。
在普陀山,毗卢菩萨的信仰虽不如观音信仰那般广为人知,却融入了寺院建筑、法事活动与修行体系中,部分寺院设有“毗卢殿”,供奉的毗卢遮那佛像头戴五佛冠(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佛),双手结法界定印,象征法身常住、光明遍照,每年农历正月的“毗卢法会”,僧众与信众诵持《毗卢遮那佛真言》、行禅观修,在晨钟暮鼓中体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深意,普陀山佛学院的课程中,毗卢菩萨的教义是重要内容,强调“以戒为基、以定为用、以慧为体”,引导修行者从“观音慈悲”入“毗卢智慧”,最终回归法本源。
毗卢信仰在普陀山的传承,体现了汉传佛教“悲智双运”的圆融智慧——观音菩萨的“悲”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毗卢菩萨的“智”是彻悟真理的根本,对信众而言,崇敬毗卢菩萨不仅是祈福,更是对“自性毗卢”的觉醒:每个人心中本具毗卢遮那佛的光明,只需扫除无明尘埃,便能现量亲见法身,获得究竟解脱。
毗卢菩萨核心信息简表
项目 | |
---|---|
名称全称 | 毗卢遮那佛(意为“光明遍照”) |
经典依据 | 《华严经》《大日经》等 |
象征意义 | 法身真理、真如本性、光明遍照 |
常见形象 | 结跏趺坐,头戴五佛冠,双手结法界定印 |
修行法门 | 诵持真言、禅观修习、观想法身光明 |
FAQs
问:普陀山主要供奉观音菩萨,为何会有毗卢菩萨的信仰?
答:普陀山虽以观音“大悲道场”为核心,但佛教信仰讲究“三身圆融”,毗卢菩萨作为法身佛,代表诸佛共通的“本性”,是观音“悲智双运”中“智”的体现,普陀山的信仰不仅是外在祈求,更包含内在智慧开启,毗卢信仰与观音信仰共同构成“悲为根本、智为导引”的完整修行路径。
问:毗卢菩萨与观音菩萨是什么关系?
答:从“三身”视角看,毗卢菩萨是法身佛(“体”),代表诸佛本性;观音菩萨是应身/报身佛(“用”),代表慈悲度化,二者如“体用不二”:毗卢的法身是“体”,观音的度化是“用”,修行者需先通过毗卢智慧契入法身,方能以观音慈悲广度众生,最终达到“悲智圆满”的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