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寺庙网络监管,如何兼顾信仰自由与规范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普及,宗教活动场所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寺庙作为我国重要的宗教文化载体,其网络空间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寺庙网络监管工作需以“导”之有方、“管”之有效的原则,构建多维度、全链条的治理体系,既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又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寺庙网络监管工作

寺庙网络监管的核心在于明确监管主体与职责分工,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寺庙主责、社会参与”的协同监管格局,国家宗教事务部门负责统筹指导,制定网络宗教活动管理规范;网信部门牵头网络信息内容治理,打击非法宗教信息传播;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利用寺庙网络平台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文化和旅游部门则侧重寺庙文化遗产的线上保护与规范展示,寺庙作为主体责任单位,需建立健全内部网络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对自身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直播平台等内容进行日常审核与维护,具体职责划分如下表所示:

监管主体 主要职责
宗教事务部门 制定寺庙网络监管政策,指导寺庙落实主体责任,审批线上宗教活动
网信部门 监测网络宗教信息,处置违法违规内容,协同防范网络宗教极端主义
公安机关 打击利用寺庙网络平台进行的诈骗、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违法犯罪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门 规范寺庙文化遗产线上展示,防止文物信息被篡改或非法利用
寺庙管理组织 建立内部网络内容审核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网络素养培训,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检查

需覆盖寺庙网络行为的全场景,要强化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严禁传播非法宗教极端思想、封建迷信内容,以及涉及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信息;要规范线上宗教活动,明确线上讲经、弘法、法会等活动需经宗教事务部门审批,禁止在互联网进行传教、募捐等超出宗教活动场所范围的行为,寺庙网络平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文物数字化展示的规范性、网络募捐资金流向的透明度等,均需纳入监管范畴,防止出现数据泄露、文物信息失真、资金挪用等问题。

当前,寺庙网络监管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寺庙管理人员网络素养不足,对新兴传播形态(如短视频、直播)的监管能力薄弱;跨境宗教信息传播隐蔽性强,境外势力通过加密通讯、虚拟货币等方式渗透风险增加;技术迭代迅速,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可能被用于伪造宗教领袖言论或寺庙活动,误导信众,对此,需从三方面应对:一是加强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网络宗教信息监测系统,实现违法违规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处置;二是完善法规标准,细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寺庙网络平台的内容边界与责任追究机制;三是推动协同共治,建立宗教、网信、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同时鼓励行业协会、信众代表参与监督,形成多元治理合力。

寺庙网络监管工作

寺庙网络监管不仅是规范管理,更是引导与服务的结合,通过监管,既能防范宗教领域风险,也能推动寺庙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需持续平衡“管理”与“服务”、“规范”与“发展”的关系,让寺庙网络空间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为宗教和谐与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FAQs

Q1:寺庙网络监管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是什么?
A1:寺庙网络监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宗教事务条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需经省级以上宗教事务部门审核同意,且不得含有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宣扬宗教极端主义,以及诱导他人捐献资金等内容,为寺庙网络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边界。

寺庙网络监管工作

Q2:寺庙如何做好自身网络空间管理?
A2:寺庙应从三方面加强自身网络管理:一是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内容审核流程与责任人,对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平台发布的信息实行“三审三校”;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僧人及管理人员学习网络法律法规与信息技术,提升辨别违法违规信息的能力;三是规范线上活动,线上讲经、弘法等需提前报批,网络募捐需通过合法合规渠道,并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信众与监管部门监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