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群法师,近代佛教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禅门尊宿,以精深的禅修功夫、契理契机的教学风格以及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为世人所敬仰,法师俗姓张,名慧明,1888年出生于河北沧州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自幼性情淳厚,聪颖过人,虽生长于乡野,却对生死之事常有深思,少年时期,因目睹亲友离世之无常,萌发出家修行、探究生命真相之念,遂于1905年,时年十七岁,依本地观音寺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延群。
出家后,延群法师先于寺中诵习经论,兼习儒学经典,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10年,赴扬州天宁寺参学,依止冶开老和尚习禅,冶开禅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传人,禅风严峻,注重实修,延群法师在其座下精进修持,每日坐香不辍,并承担寺院劳作,虽辛苦备尝,却毫无懈怠,1915年,因感佛学浩瀚,禅法精微,遂负笈南下,先后参访宁波天童寺、高旻寺、镇江金山寺等著名禅道场,亲近寄禅(八指头陀)、来果等禅门大德,期间,他于高旻寺禅七中,因一次偶然的因缘,桶底脱落,豁然契悟自性,心境朗然,作偈云:“春日春风动,黄莺啼柳中,一声惊觉梦,依旧旧家风。”其悟境得到来果禅师印可,自此禅心稳固,机锋显露。
1920年,延群法师应请回到河北,住持家乡观音寺,彼时寺院历经战乱,殿堂倾颓,僧众离散,法师以复兴道场为己任,率众修复殿宇,重整清规,并倡办“佛学研究社”,吸引周边青年学子及佛教信众研习佛法,他教学不拘一格,以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兼讲《楞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强调解行并重,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修行者需将禅修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于行住坐卧中体会佛法真谛,1928年,法师应邀至北平(今北京)拈花寺担任住持,将该寺打造成北方禅修重镇,他每日带领僧众坐香、出坡,定期开示禅法,座下常聚僧俗二众数百人,其中不乏学者、名流,影响深远。
在弘法之余,延群法师十分重视慈善事业,他常说:“佛法慈悲,济世利生为第一要务。”1931年,华北水灾,法师率拈花寺僧众四处奔走,募集钱粮衣物,赈济灾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组织“佛教救护队”,为难民提供食宿、医疗,并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号召佛教徒“上报国恩,下济群生”,其爱国爱教的精神,至今为后人称道。
延群法师的禅法,承临济宗风,强调“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注重实修实证,他认为,禅修并非枯坐参究,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通过观照自心,破除我执,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他的开示语言质朴,深入浅出,常以日常生活之譬喻阐释深奥禅理,使学人易于领会,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答:“吃饭吃饭,睡觉睡觉。”又有人问:“如何是解脱?”师曰:“放下便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答,实则蕴含着直指人心的禅机。
法师一生著述不多,但字字珠玑,皆为从实修中流露的智慧结晶,其主要著作有《延群法师开示录》《禅修入门》《金刚经讲义》等,延群法师开示录》汇集了他历年对僧俗学人的开示,内容涵盖禅修要领、佛法义理、处世之道等,被誉为“禅修指南”,他还整理了冶开禅师、来果禅师的语录,为后世研究临济宗传承提供了珍贵资料。
1948年,延群法师应上海玉佛寺方丈度轮和尚之请,移锡沪上,协助寺务,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法师被推为理事,为团结全国佛教徒、促进佛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1966年,法师于玉佛寺安详示寂,世寿七十九,僧腊六十二,荼毗后得舍利子百余颗,色泽晶莹,举世赞叹。
延群法师一生以“弘扬禅宗,济世利生”为使命,他的思想与行持,不仅继承了临济宗的禅法精髓,更契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佛教的现代化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教导学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种朴实的修行理念,至今仍对广大佛教徒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延群法师重要生平与弘法年表:
时间 | 事件 |
---|---|
1888年 | 出生于河北沧州,俗姓张 |
1905年 | 于家乡观音寺剃度出家,法号延群 |
1910年 | 赴扬州天宁寺参学,依止冶开老和尚习禅 |
1915年 | 于高旻寺禅悟,得来果禅师印可 |
1920年 | 回河北观音寺住持,修复寺院,创办佛学研究社 |
1928年 | 应请至北平拈花寺住持,成北方禅修重镇 |
1931年 | 华北水灾,率众赈济灾民 |
1937年 | 组织佛教救护队,救济难民,宣传抗日 |
1948年 | 移锡上海玉佛寺 |
1953年 | 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
1966年 | 于玉佛寺示寂,世寿七十九 |
相关问答FAQs
问:延群法师的禅法有何特点?对现代修行者有何启示?
答:延群法师的禅法承临济宗风,核心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解行并重、即修即悟,他反对脱离生活的“枯坐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认为行住坐卧皆是禅修道场,日常的吃饭、睡觉、劳作中皆可观照自心,破除我执,对现代修行者的启示在于:修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而应将禅修精神融入当下,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觉察与平静,以“平常心”面对一切境界,真正做到“佛法在世间”。
问:延群法师在弘法过程中如何处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
答:延群法师始终秉持“佛法不离世间觉”的理念,将“出世”的修行精神与“入世”的济世事业有机结合,他一方面以禅修为本,引导僧俗二众追求解脱,另一方面积极投身慈善与公益,如赈灾、救护、抗日救国等,践行“菩萨道”精神,他认为,“出世”并非脱离社会,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慈悲心利益众生,在服务社会中净化自心,实现“自利利他”的圆满,这种“即世间而出世间”的思想,为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