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脱离轮回 学诚法师

在佛教的教义体系中,“轮回”是描述众生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不断生死相续、受业力牵引的现象,众生因无明贪爱,造作善恶业,导致心识在六道中流转,经历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学诚法师作为当代高僧,常以现代语言阐释佛法精髓,对于“脱离轮回”这一核心目标,他强调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智慧与慈悲的修行,超越生死束缚,实现生命的究竟解脱与自在。

脱离轮回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指出,轮回的本质是“苦”,这种苦不仅指显而易见的痛苦,更包含“行苦”——即一切有为法迁流变化的本质,以及“坏苦”——即顺境无常、乐必生苦的规律,众生之所以沉沦轮回,根本在于“无明”,即对生命真相的愚痴,以及对“我”的执着,这种执着让人产生贪嗔痴等烦恼,驱动身口意造作诸业,进而形成业力的牵引,使心识不断在六道中投生,要脱离轮回,必须从根本上破除无明,断除烦恼,净化业力。

如何才能脱离轮回?学诚法师结合佛法“戒定慧三学”的修行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他认为,脱离轮回的核心在于“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这需要系统而持续的修行,而非一蹴而就,以下是学诚法师开示中脱离轮回的核心修行要点:

修行方法 具体实践 学诚法师开示要点
持戒 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守护根门,断恶修善 戒是修行的地基,能防止恶业增长,让身心安定,持戒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我们远离痛苦,培养定慧的土壤。
修定 修习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通过专注一境调伏散乱,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定是力量的源泉,心定则能看清烦恼的生灭,不被外境所转,定能发慧,唯有内心寂静,才能照见实相。
发菩提心 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利益一切众生为修行目标,培养慈悲心与出离心 菩提心是脱离轮回的“愿力之宝”,没有菩提心,修行可能落入个人解脱的小乘;发菩提心,则能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利他事业,快速积累福慧资粮。
修习般若智慧 闻思佛法义理,观照“诸法无我、诸法空相”,破除对“我”和“法”的执着 智慧是解脱的根本,通过般若智慧,了知轮回的本质是空性,无有实体,从而放下对生死的执着,超越业力的束缚。
六度万行 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中践行,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 脱离轮回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修行,通过利他行为(布施)、面对逆境时的转化(忍辱)、持续的努力(精进),让修行落地生根,最终超越二元对立。

学诚法师特别强调,脱离轮回并非否定世间生活,而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他认为,现代人往往在物质追求中迷失,被欲望和烦恼所困,而修行的目的正是帮助人们看清生命的真相,从烦恼的奴隶成为心灵的主人,他常说:“轮回不是外在的牢笼,而是内心的执着;解脱不是外在的彼岸,而是内心的觉醒。”脱离轮回的关键,在于向内观照,净化心灵,而不是逃避现实。

脱离轮回 学诚法师

对于“脱离轮回”的目标,学诚法师提醒,修行者需要建立正知见,避免常见(认为永恒不变)和断见(认为死后断灭)的误区,佛教的“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超越生死的自在境界,是“生死即涅槃”的不二法门,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寂灭”,而是充满慈悲与智慧的积极生命状态,既能随缘度化众生,又能安住于法界的寂静。

在当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内心的焦虑,学诚法师的开示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指引,他鼓励人们从“断恶修善”开始,在日常中培养慈悲心,通过禅修让心安定,通过学习佛法开启智慧,当内心的烦恼逐渐减少,对“我”的执着淡化,生命的境界便会提升,逐渐趋向脱离轮回的目标,这不仅是佛教徒的追求,更是每一个渴望心灵自由、生命升华的人可以践行的道路。

相关问答FAQs

Q1:有人说脱离轮回是消极避世,学诚法师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A:学诚法师指出,这种观点是对佛教的误解,脱离轮回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生命真相的了悟和超越,轮回的本质是苦,众生在无明中造业受苦,如同在火宅中煎熬,脱离轮回是要通过修行断除烦恼,获得究竟的自在与清凉,这种解脱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利乐有情”,正如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脱离轮回的境界让菩萨能更智慧、更慈悲地度化众生,而非消极避世,佛法强调“出世而入世”,即在觉悟真理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才是积极的入世修行。

脱离轮回 学诚法师

Q2: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趋向脱离轮回?
A:学诚法师建议,普通人应从“净化身口意”开始,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受持基本的五戒、十善,规范行为,避免造作恶业,这是修行的根基,培养慈悲心,从关心身边的人做起,比如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修习“观照”,在遇到顺境逆境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被情绪牵着走,比如遇到烦恼时,思维“诸法无常”,明白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从而放下执着,每天抽出时间静坐,专注呼吸,让心安定;多听闻佛法,通过阅读经典或善知识的开示,开启智慧,通过这些日常的点滴修行,逐渐减少烦恼,增长定慧,最终便能趋向脱离轮回的目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