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显光法师简介

显光法师,俗姓王,名显光,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佛典抱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与无常,萌生出家之念,1932年,年仅12岁的他毅然拜别双亲,前往南通广教寺,依止了尘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显光”,了尘法师为临济宗第四十二代传人,对显光法师要求严格,不仅授以经教义理,更注重日常修行中的戒律持守与心性磨砺,显光法师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于《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上渐入堂奥,为日后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显光法师简介

1938年,显光法师赴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金山寺以禅风严谨著称,显光法师在此参学期间,深得高僧大德指点,禅法日进,他每日坚持坐香、跑香,研习《五灯会元》《碧岩录》等禅宗典籍,常于禅堂中体究“念佛者是谁”的话头,力求明心见性,1945年,抗战胜利后,显光法师前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参学,亲近当时佛门泰斗圆瑛法师,圆瑛法师倡导“教观双运”,显光法师深受其影响,不仅深入经教,更注重将佛法义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解行并重”的修行风格,在普陀山期间,他曾闭关三年,研习《楞严经》,撰写《楞严经略疏》,其见解独到,得到圆瑛法师的赞许。

1950年代,显光法师驻锡苏州寒山寺,彼时寺院年久失修,僧众稀少,他发愿重振祖庭,带领僧众四处募化,亲自参与修缮工程,历经十余年,终使寒山寺恢复旧观,他还致力于整理寒山寺文化,挖掘“和合”精神,将佛教的慈悲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寒山寺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弘法道场,1966年至1976年期间,显光法师虽身处逆境,仍坚持早晚课诵,暗中护持佛法,为信众开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中道智慧,鼓励大家在困厄中保持正念。

改革开放后,显光法师的弘法事业进入新阶段,1980年,他应邀担任寒山寺方丈,提出“以寺养寺,以文化人”的弘法理念,创办寒山寺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设立“寒山寺文化书院”,邀请海内外学者研讨佛学与传统文化;每年举办“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将佛教的和平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他还多次赴海外弘法,在东南亚、欧美等地讲经说法,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倡导“人间佛教”,强调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深受海内外信众敬仰。

显光法师的佛学思想以“大乘空有”为根本,融合禅、净、密、律诸宗精华,主张“教理以《楞严》《法华》为宗,行持以持名念佛为要”,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若离世间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悬沙。”认为修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在日常待人接物中磨炼心性,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以智慧心看待得失,他的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常以生动比喻阐释深奥义理,使不同根器的信众皆能受益,在著作方面,显光法师著有《显光法师开示录》《禅净修持心要》《寒山诗集佛学注解》等十余部作品,显光法师开示录》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广泛,成为佛学入门的重要读物。

显光法师简介

除了弘法著述,显光法师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1985年发起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先后资助希望工程、帮扶孤寡老人、救助灾区群众等,累计捐款捐物数千万元,他认为“慈善是菩萨行的实践”,通过身体力行,展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他常教导弟子:“学佛先学做人,做人先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为本,方便为门。”强调以慈悲心为出发点,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

2010年11月12日,显光法师于寒山寺安详示寂,世寿91,僧腊79,圆寂前,他留下遗训:“生亦欢喜,死亦自在,佛法常住,众生安乐。”其舍利子分供于寒山寺、普陀山、新加坡光明寺等地,供信众瞻礼,显光法师一生戒行精严,解行相应,以“绍隆佛种,续慧命灯”为己任,为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思想与行愿,如暗夜明灯,指引着无数修行者迈向觉悟之路,其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海内外佛子精进不怠。

显光法师弘法重要时间线

年份 事件概要
1920年 出生于江苏南通,俗姓王
1932年 于南通广教寺出家,依止了尘法师
1938年 赴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
1945年 参学普陀山法雨寺,亲近圆瑛法师,闭关三年研习《楞严经》
1950年代 驻锡苏州寒山寺,发起重修寺院
1980年 担任寒山寺方丈,创办佛学院、文化书院,举办“听钟声”活动
1985年 发起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
2010年 于寒山寺安详示寂,世寿91

相关问答FAQs

显光法师简介

Q1:显光法师的“禅净双修”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A:显光法师的“禅净双修”是以禅定功夫为体,以净土念佛法为用,强调“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往生净土”目标一致,皆是趋向觉悟,实践上,他主张每日坚持坐禅修定,培养定力与观照智慧,同时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以信愿念佛为往生净土之资粮,日常中,将禅观融入念佛,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既保持念佛的至诚,又体悟心性的空寂,达到“禅净不二”的境界,他还强调,修行不应脱离生活,应在工作、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照,以“念佛的心,做禅的事”,将佛法落实于行住坐卧之间。

Q2:显光法师对“人间佛教”的理解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体现?
A:显光法师理解的“人间佛教”是“契理契机,利益人生”的佛教,主张佛法应融入现代社会,服务众生,而非脱离现实,他认为佛陀的教化本就源于人间,目的在于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因此佛教徒应积极入世,以慈悲心行菩萨道,具体体现有三:一是弘法贴近生活,他的开示多结合现代人的烦恼(如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用佛法智慧给予疏导,如“以感恩心对待逆境,以包容心接纳他人”;二是推动文化慈善,创办佛学院培养人才、设立慈善基金会帮扶弱势群体,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社会行动;三是倡导“生活禅”,提倡“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在日常中保持觉照,让修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佛法成为改善个人心灵、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