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善法师,俗姓李,名明辉,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佛典抱有深厚兴趣,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家修行、普度众生之念,1981年,时年18岁,礼扬州大明寺方丈灵德法师为剃度恩师,法号“了善”,取“善于了悟佛法,利益众生”之意,正式披剃出家。
出家后,了善法师先于寺内研习佛教经典,持戒精严,每日诵经、坐禅不辍,1985年,赴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深造,系统学习佛法义理及戒律、因明等课程,成绩优异,深受师长器重,1988年毕业后,赴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参学,亲近当代高妙善老和尚,进一步深化对禅宗与净土宗的理解,期间,他不仅精研《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更注重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在净化人心、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1992年,了善法师受扬州大明寺邀请,回到祖庭协助灵德法师处理寺务,并负责寺院教育弘法工作,他主张“解行并重”,一方面讲经说法,接引信众;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青年僧才,先后推动成立“大明寺僧伽培训班”,开设佛学、梵文、书法等课程,为佛教界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1998年,灵德法师圆寂后,了善法师被推举为大明寺住持,肩负起振兴祖庭的重任,他主持修缮寺院殿堂,恢复古迹,同时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多次与海外佛教团体互访,促进中外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在弘法理念上,了善法师以“慈悲济世、智慧度人”为宗旨,注重契理契机,应机说法,他擅长将深奥的佛法义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开示,常以“生活即修行,工作即道场”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他的讲经风格深入浅出,既有义理的深度,又不失幽默风趣,深受广大信众喜爱,除国内弘法外,他还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将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与认同。
了善法师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他发起成立“扬州大明寺慈善基金会”,多年来致力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救灾赈灾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赠善款及物资数千万元,惠及困难群众数万人次,他常说:“佛教徒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只有将佛法的精神落实到服务社会中,才能真正体现佛教的价值。”
在学术研究方面,了善法师著作颇丰,著有《金刚经现代解读》《心经的生活智慧》《禅与人生》等十余部著作,并在《法音》《佛教文化》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他的著作既融合了传统佛学的智慧,又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佛法的当代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扬州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务,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以下为了善法师弘法大事记简要梳理: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81年 | 于扬州大明寺礼灵德法师出家,法号了善 |
1985-1988年 | 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系统学习佛法 |
1992年 | 回扬州大明寺协助寺务,负责僧伽教育与弘法工作 |
1998年 | 被推举为扬州大明寺住持,主持寺院修缮与文化复兴 |
2005年起 | 赴多国讲学,推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
2010年 | 发起成立“扬州大明寺慈善基金会”,投身社会公益 |
2015年 | 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参与全国佛教事务管理 |
2020年 | 著《金刚经现代解读》出版,获学术界与信众广泛好评 |
了善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慈悲的济世情怀和务实的弘法风格,赢得了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敬,他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社会,为净化人心、促进和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关问答FAQs:
问:了善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什么?
答:了善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慈悲济世、智慧度人”,他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主张“生活即修行,工作即道场”,他注重契理契机,既重视佛法义理的阐释,又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通过服务社会、利益众生来实现佛法的价值,他强调解行并重,鼓励信众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将佛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自利利他的目标。
问:了善法师在社会公益方面有哪些主要贡献?
答:了善法师热心社会公益,主要贡献包括:1998年担任大明寺住持后,积极推动寺院参与社会服务;2010年发起成立“扬州大明寺慈善基金会”,长期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救灾赈灾等活动,累计捐赠善款及物资数千万元,惠及困难群众数万人次,他还特别关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多次资助建设希望小学,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带领信众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