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梵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颇具影响力的高僧,其修行历程与思想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要深入了解这位法师,首先需从他的俗名切入,探究其从世俗凡夫到佛门弟子的转变轨迹,以及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的精神追求。
释怀梵法师的俗名为张福泉,1884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县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唐县地处太行山东麓,自古民风淳朴,但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张福泉自幼便展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特质,他少言寡语却心思细腻,对周围的生命现象充满悲悯,据当地老人回忆,幼年的张福泉常将家中食物分给乞讨的贫苦人,看到受伤的小动物会细心照料,这种与生俱来的慈悲心,或许正是后来他出家修行的种子萌芽。
“福泉”这一俗名颇具深意。“福”字寄托了父母对子女福泽绵长的期望,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父母希望孩子一生平安顺遂,远离饥寒交迫;“泉”则象征着生命的源头与滋养,寓意如泉水般生生不息,张福泉的成长轨迹却并未沿着世俗对“福”的常规期待展开,少年时期,他因家境贫寒仅读过几年私塾,便不得不帮衬家中务农,但白天劳作之余,他常偷偷翻阅家中残存的几本旧书,其中关于生死、善恶的内容尤其让他着迷,他曾对好友说:“世人皆求福,却不知福尽祸来,唯有参透生命实相,方能得究竟安稳。”
青年时期的张福泉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1902年,唐县一带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张福泉目睹乡亲们在苦难中挣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然则,世间苦难,究竟何时方休?”这种对生命苦难的追问,让他开始思考世俗生活的局限性,1905年,21岁的张福泉听闻五台山有高僧修行,毅然辞别父母,徒步前往五台山,在显通寺剃度出家,法号“怀梵”。
“怀梵”法号的取义,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修行志向。“怀”者,怀持、包容也,意为心怀慈悲,包容万物;“梵”者,清净、梵行也,指远离世俗染污,修行清净戒定慧,从“张福泉”到“释怀梵”,不仅是名字的变更,更是生命境界的升华——从追求世俗的“福泉”到追求出世的“梵行”,体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超越。
出家后的释怀梵法师并未止步于剃度,而是精进修行,他先在五台山研习《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后赴南京金陵刻经院跟随欧阳渐居士学习唯识法相,又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道场参学,兼通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教义,他将所学融会贯通,提出“教在梵净,行在日常”的修行理念,强调佛法不应脱离生活,而应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体现慈悲与智慧,他在讲经时常说:“俗名‘福泉’是父母的期盼,法号‘怀梵’是自己的誓愿——愿以梵行度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究竟福慧。”
为更清晰地展现释怀梵法师从俗家到佛门的生命轨迹,以下通过表格梳理其重要阶段:
时间阶段 | 俗名/法号 | 主要经历与心路历程 |
---|---|---|
1884-1905年 | 张福泉 | 出生于唐县农耕家庭,少年经历旱灾苦难,萌发出家之志,俗名寄托父母对“福”的世俗期望。 |
1905-1910年 | 释怀梵 | 五台山显通寺剃度,研习大乘经典,法号“怀梵”确立清净修行与慈悲度生的志向。 |
1910-1920年 | 释怀梵 | 赴南京、日本参学,融合汉传、藏传佛教教义,形成“教在梵净,行在日常”的修行理念。 |
1920年后 | 释怀梵 | 回北方弘法,创办佛学院,著书立说,将“怀梵”精神转化为度生实践,影响一代僧俗弟子。 |
释怀梵法师的一生,是从“福泉”到“怀梵”的修行之路,俗名“福泉”是他生命的起点,承载着世俗的期盼;法号“怀梵”是他精神的归宿,彰显着佛子的担当,他曾说:“名者,实之宾也,无论俗名法号,皆如标月之指,所指者乃生命的真实——觉悟与慈悲。”这种对“名”与“实”的深刻洞察,正是他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智慧体现。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释怀梵法师的俗名“张福泉”与他的出家经历有何关联?
解答:俗名“张福泉”中的“福”字寄托了父母对平安顺遂的世俗期望,但张福泉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少年时期目睹的旱灾苦难,让他对世俗的“福”产生了质疑,他意识到,世俗的福报短暂且无常,唯有通过修行参透生命实相,才能获得究竟的安稳,这种对“福”的重新理解,成为他出家的重要思想动因——从追求个人小福转向追求众生大福,最终以“怀梵”法号践行清净度生的愿行。
问题2:释怀梵法师的法号“怀梵”体现了他怎样的修行理念?
解答:“怀梵”法号中,“怀”意为心怀慈悲,包容众生;“梵”指清净梵行,远离染污,这一法号集中体现了他的修行理念:强调以慈悲心为怀,将度化众生作为修行的重要目标;主张以清净戒定慧为根本,在日常行持中保持内心的梵净,他曾说:“怀梵者,怀众生之苦,行清净之梵也”,将慈悲与智慧相结合,形成了“教在梵净,行在日常”的独特修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