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戒的受持与行持,是一份基于大乘菩提心、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标的修行实践,其顺序并非简单的步骤排列,而是从发心到实践、从自利到利他的完整修行次第,需以清净心、正见和持续精进来贯彻,以下从前期准备、正式受戒、受戒后行持三个阶段,详细说明在家菩萨戒的顺序与内涵。
前期准备:奠定清净受戒之基
菩萨戒的核心是“菩提心”,受戒前需通过准备功夫使心堪能,确保戒体清净无染,此阶段主要包括发心、忏悔、净信、皈依四个关键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发心:以菩提心为根本
受菩萨戒的前提是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此心需超越个人福报解脱,以“为度一切众生,愿我皆得成佛”为目标,经云:“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佛法。”《大智度论》亦强调,若无菩提心,持戒如焦芽败种,不得解脱,发心时需至诚思惟: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今在轮回中受苦,我若不成佛,如何度脱?以此大悲驱动,发愿受戒后利益一切有情。
忏悔:清净业障,堪受戒体
业障是受戒的障碍,尤其是五逆罪、谤法罪等根本重罪,若不忏悔,则戒体不成就,忏悔需依“四力”:追悔力(对往昔恶生强烈后悔)、对治力(诵经、持咒、念佛、修慈悲心等)、遮止力(永不再犯)、依止力(至心皈依三宝),具体可依《占察善恶业报经》的轮相法,或《三十五佛忏悔文》,至心礼拜诸佛,发露罪业,祈求三宝加持,使心垢清净,如《梵网经》所言:“若欲受菩萨戒,先当至心忏悔。”
净信:深信三宝与戒法
净信是对三宝(佛、法、僧)的绝对信心,以及对戒法“能生善、遮恶”的坚定信念,需通过学习佛法、听闻正法,破除对戒法的疑惑,思惟戒体是“无表色”,虽不可见,但能防非止恶,成就道业;又如,观佛是戒法之源,僧是戒法之传承,至心皈依,方能领受戒体。《瑜伽师地论》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净信是入菩萨戒门的关键。
皈依:受戒之先决条件
菩萨戒是“三乘共戒”,以皈依三宝为前提,未皈依者不得受菩萨戒,因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根本标志,皈依需至心念诵:“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明确以三宝为终身依止,此后受戒方为正顺。
正式受戒:如法领纳清净戒体
前期准备充分后,需通过如法仪式领受戒体,此阶段包括请师、问遮、正授、表誓四个环节,确保受戒过程符合律制,戒体成就。
请师:依止合格戒师
菩萨戒需从“有戒师资格者”处受,根据不同传承,戒师可为:出家僧众(比丘、比丘尼),或在家菩萨戒师(如《璎珞经》中,若比丘尼 unavailable,可从具德居士受),戒师需具备“持戒清净、通达戒律、能开导众生”的条件,受戒者需恭敬礼拜,至心请师开示。
问遮:检查遮难,堪受与否
“遮”指受戒的障碍,需戒师逐一询问,受戒者如实回答,核心遮难包括:
- 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谤法罪(否定四谛、十二因缘等根本佛法);
- 四根本重罪(若出家,为淫、盗、杀、妄;在家菩萨戒为“十重戒”中的部分重罪);
- 心不调顺(如狂乱、心颠倒,无法理解戒义)。
若无上述遮难,方为堪受戒者;若有,需先忏悔清净。
正授:戒师宣讲,受戒者随文发愿
戒师需先宣讲菩萨戒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说明持戒的利益(成就菩提、度化众生)与犯戒的过患(堕落恶道、障碍修行),随后,依《梵网经菩萨戒本》或《瑜伽菩萨戒本》,逐条宣讲戒相(如十重戒:杀、盗、淫、妄、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邪见),受戒者随文念诵:“我某甲,从今尽形寿,乃至菩提,于如来所,受持如是戒。”
表誓:发弘誓愿,回向众生
正授后,受戒者需发“四弘誓愿”,将持戒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并发愿:“我受菩萨戒已,当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如大地、如良医、如船师。”以此大愿巩固戒体,使持戒不为自己,而为利他。
受戒后行持:戒为无上菩提本
受戒并非结束,而是持戒的开始,需依“三聚净戒”在日常中践行,将戒法融入身口意,做到“戒体清净、戒相严明”。
学戒:通达戒相,明辨开遮
持戒需先“学戒”,否则易犯“不知而犯”或“执著文字”的过失,应依《梵网经》《瑜伽菩萨戒本》《菩萨戒义疏》等论典,学习“开遮持犯”:何事必须断(遮),何事可以行(开)。“不杀生”戒,不仅不杀众生,更需放生护生;“不偷盗”戒,不仅不取他物,更需布施济贫,可通过听讲、共学、请教善知识,深入理解戒义。
持戒:日常实践,防护三业
持戒需从“防护身口意”三业入手:
- 身业:践行“十重四十八轻戒”,如不杀生、不邪淫、不殴打他人;
- 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常说爱语、实语、柔软语;
- 意业:不起贪嗔痴,修慈悲喜舍,对众生平等观待。
尤其在家庭、职场中,需以菩萨戒要求自己:如对家人不嗔恨,对同事不欺骗,对陌生人不起慢心。
护戒:自护护他,不舍菩提心
“护戒”有两层:一是“自护”,遇到违缘时(如为救生命需开杀戒),需依“开缘”原则,如《瑜伽戒本》说“为护生命,开杀方便”,但必须为利他,非为己;二是“护他”,见他人犯戒时,应善巧劝谏,如《梵网经》言“见作恶人,应折伏者,折伏折伏”,而非随喜指责。
忏悔:定期反省,清净戒体
持戒过程中,难免因无明犯轻戒,需“每日三省”,依“三聚净戒”忏悔,可每月十五(布萨日)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修“四力忏悔”:追悔(对犯戒生惭愧)、对治(诵经、念佛、修空性)、遮止(永不再犯)、依止(至心皈依),忏悔后,戒体恢复清净,继续精进持戒。
菩萨戒顺序概览表
阶段 | 步骤 | 内容要点 | 经典依据 |
---|---|---|---|
前期准备 | 发心 | 发菩提心,誓度众生 | 《大智度论》卷四十、《梵网经》 |
忏悔 | 至心忏悔三障,清净业障 | 《占察善恶业报经》、《三十五佛忏悔文》 | |
净信 | 深信三宝与戒法,破除疑惑 |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 | |
皈依 | 至心皈依三宝,为受戒前提 | 《梵网经》、《四分律》 | |
正式受戒 | 请师 | 依止合格戒师(僧众或在家戒师) | 《璎珞经》、《菩萨戒本》 |
问遮 | 检查五逆、谤法等遮难,堪受与否 | 《瑜伽菩萨戒本》、《梵网经》 | |
正授 | 戒师宣讲戒相,受戒者随文发愿 | 《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菩萨戒本》 | |
表誓 | 发四弘誓愿,回向一切众生 | 《华严经》、《大智度论》 | |
受戒后行持 | 学戒 | 通达戒相,明辨开遮持犯 | 《菩萨戒义疏》、《瑜伽师地论》卷四十 |
持戒 | 防护身口意,践行十重四十八轻戒 | 《梵网经》、《璎珞经》 | |
护戒 | 自护护他,依开缘持戒,劝诫他人 | 《瑜伽菩萨戒本》、《梵网经》 | |
忏悔 | 定期反省,依四力忏悔清净戒体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聚净戒论》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解答:核心区别在于“戒相的开遮”与“行持的重点”,在家菩萨戒以“十重四十八轻戒”为主,侧重于在家生活中的伦理规范(如不邪淫、不饮酒、孝养父母等),允许受戒者拥有家庭、财产,但需以“饶益有情”为核心,合理处理世俗与修行的关系;出家菩萨戒(如《梵网经》戒本)戒相更严格,如“不捉持金银戒”“不歌舞戏乐戒”等,强调断除对世俗的执著,以“专修道业、度化众生”为根本,受戒对象不同:出家戒需先受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再受菩萨戒;在家戒可直接从合格戒师处受,前提是皈依三宝,但两者都以菩提心为体,目标一致,皆为大乘修行之根本。
问题2:受菩萨戒后,若因无知或无力持守而犯了轻戒,该如何忏悔?
解答:犯轻戒后需依“四力忏悔”清净戒体:①追悔力:至诚生起惭愧心,思惟“我本誓度众生,却反造恶业,对不住三宝与众生”;②对治力:可诵《三十五佛忏悔文》《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或持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修慈悲心观想众生苦;③遮止力:发露罪业(对师友或三宝前坦诚忏悔),并立誓“今后永不再犯”;④依止力:至心皈依三宝,祈求三宝加持消业,忏悔需“心诚则灵”,重点不在形式,而在是否真正生起“断恶修善”的决心,若犯重戒(如十重戒),则需依律仪重新受戒,或通过极端苦行忏悔(如《占察经》轮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