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并非远离尘世的避世行为,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中涵养心性、增长智慧,法师常说:“佛法如药,因病与药,若无病者,药亦无用。”众生根性不同,烦恼各异,故开示亦契理契机,或直指心性,或方便引导,皆在令众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修行的根本要义,佛慧法师常以“心性本自清净,烦恼本自解脱”开示大众,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皆因不识本心,被妄念所缚,法师引《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强调修行不必向外驰求,返观自心即是道场,譬如有人终日向外求佛求法,却不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当内心贪嗔痴炽盛时,纵然遍访名山、广诵经文,亦如以沙煮饭,终无所得,法师常举公案:昔有僧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赵州答“吃茶去”,看似平常,实则是直指当下——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若能心无挂碍,念念清明,即是佛的境界,法师劝诫大众:“修行要在‘当下’着力,过去已不可得,未来尚未到来,唯有这一念觉照,是与佛心相应的。”
慈悲利他,是菩萨行的核心,佛慧法师强调:“佛法不是自私的学问,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实践。”慈悲不是口号,而是从内心生起的对众生的真诚关怀与实际行动,法师常说:“我们学佛,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而是为令一切众生得解脱。”在日常生活中,慈悲体现在细微之处:见人饥寒,随力布施;见人忧恼,善言安慰;见人争执,劝解和合,法师曾开示:“布施财物只是‘财布施’,而微笑待人、包容他人、随喜功德,是‘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更能利益众生。”譬如有人对你恶语相向,若能以慈悲心观照:他之所以如此,或是因烦恼炽盛,或是因过去世的业缘,若起嗔恨心,则是以恶制恶,徒增烦恼;若能生起怜悯心,或默然远离,或善巧劝导,既化解了矛盾,也涵养了自己的心量,法师引用《华严经》“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说明唯有内心清净,慈悲自然流露,才能感化众生,自利利他。
智慧应对,是烦恼的转化之道,佛慧法师指出:“烦恼即菩提,迷执即是烦恼,觉照即是智慧。”众生之所以有痛苦,皆因对“我”的执着,对“法”的分别,法师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开示: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若执着于“我”的得失、法的实有,便会患得患失,烦恼丛生,譬如工作中遇到挫折,若执着于“我必须成功”,便会焦虑痛苦;若能观照“成败皆是缘起,努力即可随缘”,便能以平常心面对,从中吸取经验,反而能转烦恼为动力,法师常举《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教导大众:“做事要全力以赴,但不要执着于结果;待人要真诚,但不要执着于对方的回应。”所谓“无所住”,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在现象界中随缘做事,在自性中如如不动。
为帮助大众更好地落实修行,佛慧法师归纳“日常修行次第”,如下表所示:
阶段 | 修行方法 | 核心要点 | 经论依据 |
---|---|---|---|
基础:持戒 | 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规范身语意 | 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护浮囊不令损坏 | 《梵网经》“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
进阶:修定 | 每日静坐观呼吸,或念佛号,收摄散乱心 | 心一处不动,如香象截流,不为境转 | 《安般守意经》“若能系心一缘,妄念自灭” |
圆融:发慧 | 学习经论,观照烦恼生灭处,体悟无我 | 以智慧照破五蕴皆空,证得实相 |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法师强调:“戒、定、慧三学,次第相生,不可偏废,持戒是基础,没有戒律,定慧如空中楼阁;修定是核心,没有定力,智慧如风中烛火;发慧是目的,没有智慧,戒定如盲人摸象。”
相关问答FAQs:
问1:法师常说“在生活中修行”,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具体该如何落实?
答:佛慧法师开示:“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念,忙碌不是障碍,‘忙’是‘心亡’,若能在忙碌中保持觉照,便是‘常在定中’。”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动中修”,工作时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与人交谈时,真诚倾听,不分别对错;二是“静中修”,利用碎片时间念佛、观呼吸,哪怕只有三五分钟,也能收摄心神;三是“事上修”,遇到顺境时,感恩惜福,不生傲慢;遇到逆境时,观照因缘,不生嗔恨,譬如吃饭时,观食物来之不易,生起感恩心,便是修行;走路时,觉知脚底与地面的接触,便是修行,关键是把“觉照”融入日常,让心成为“主人”,不被外境牵着走。
问2:如何判断自己修行是否有进步?
答:佛慧法师指出:“修行不看外在形式,而看内心烦恼是否减少,慈悲是否增长。”具体可从三方面检验:一是“看烦恼”,过去容易生气的现在能包容,过去贪着五欲的现在能淡泊,过去常常散乱的现在能专注,说明心在净化;二是“看慈悲”,对陌生人的苦难是否能生起怜悯心,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是否能原谅,对不如自己的人是否能谦下,说明心在扩大;三是“看智慧”,遇到问题时,能否用无常、无我的观念观照,不钻牛角尖;遇到毁誉时,能否如如不动,不随境转,说明智慧在增长,如《坛经》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他人过,是心量清净的体现;能见自己过,是觉悟的开始,若这三方面有改善,便是修行有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