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俗姓林,名华安,1972年出生于浙江文成一个佛化家庭,自幼受佛法熏陶,少年时期便对生死大事生起深切疑惑,1989年,十七岁的他于浙江平阳报恩寺剃度出家,法名达照,字净照,正式开启了他的求法之路,此后数十年,他依止善知识、深入经藏、实修证悟,逐渐成长为融汇教观、禅净双修的当代佛教界重要人物。
达照法师的求法历程,始于对戒律的持守与教理的研习,出家初期,他于报恩寺依止了达法师,重点学习沙弥戒、比丘戒等戒律典籍,奠定“以戒为师”的修行根基,1991年,他考入南京栖霞佛学院,系统学习《法华经》《楞严经》《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尤其对天台宗“教观双运”的义理产生深刻共鸣,在校期间,他不仅注重文字般若的解悟,更坚持每日坐禅、持咒,将教理与实修相结合,为后续的参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5年,从栖霞佛学院毕业后,达照法师并未止步,而是踏上遍参善知识的求法之路,他先后亲近过多位佛教大德: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学习禅门宗风,体认“即心是佛”的禅机;于四川成都文殊院,深入研习唯识法相,明晰“万法唯识”的奥义;更曾远赴五台山、普陀山等名山道场,在禅七、佛七中锤炼心性,对他影响最深的是1998年参学元音老人的经历,元音老人是近代禅宗大德,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达照法师在其座下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经过三年闭关实修,终于在某一刻打破疑情,亲证心性本空、妙用无碍的境界,此后便常言:“禅不是玄妙,是歇下妄心,见本来面目。”
在禅宗开悟后,达照法师并未止步于个人证悟,而是转向天台宗与净土宗的深入研习,追求“教观双运、禅净双修”的圆融境界,他依止天台宗大德慧岳法师,系统学习《摩诃止观》《法华玄义》等经典,尤其注重“止观双运”的实修——以“止”安心,以“观”慧照,通过数息、观想等法门调伏散乱,最终达到“一心三观”的智慧境界,他深信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倡导“禅净不二”:以禅宗的见地导归净土,以念佛的功夫保任禅心,认为“念佛法门是末法时代的易行道,既能摄心一处,又能带业往生,是契理契机的修行捷径”。
为将所学付诸实践,达照法师于2000年后驻锡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后任安福寺方丈,他不仅讲经说法,更注重将佛法融入生活:创办“安福利生”慈善机构,帮扶弱势群体;开设“生命关怀”项目,为临终者提供助念服务;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弘法,让更多人接触正法,他常说:“求法不是求神秘,是求烦恼轻、智慧长;不是脱离生活,是在生活中磨炼心性。”
达照法师的求法之路,从持戒到参禅,从教理到实修,从个人证悟到弘利众生,展现了当代僧侣“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精神风貌,他不仅以自身的修行体悟印证了佛法的真实不虚,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深奥的教义传递给大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僧团与信众的重要桥梁。
阶段 | 时间 | 主要参学内容/师父 | 核心体悟 |
---|---|---|---|
初入佛门 | 1989年 | 于平阳报恩寺出家,依止了达法师 | 萌生出离心,奠定戒律基础 |
教理研习 | 1991-1995年 | 南京栖霞佛学院学习,研习《法华经》《楞严经》 | 掌握天台教观,理解“一念三千” |
禅宗参学 | 1996年后 | 亲近元音老人,参究“念佛是谁” | 体认心性,明心见性 |
天台实修 | 1998年后 | 依止慧岳法师,深入天台止观法门 | 融合教观,践行“止观双运” |
净土归趣 | 2000年后 | 弘扬“禅净双修”,以念佛法门为归 | 净土为易行道,普接根机 |
相关问答FAQs
问:达照法师在求法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宗派的修学?
答:达照法师的宗派平衡以“契理契机”为原则,早期他广泛学习各宗教理,不执著于一宗;中期以禅宗为心要,通过参话头开悟见性,确立“心佛不二”的根本见地;后期则回归天台“教观双运”,以止观为实修核心,同时融入净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门,他认为各宗派都是佛陀应机说法的不同展现,核心都是“破妄显真”,故主张“禅为导,净为归,教为用”——以禅宗的智慧导引方向,以净土的行门作为归宿,以天台的教义作为修行指南,最终达到“教观双运、禅净不二”的圆融境界。
问:达照法师认为现代学佛者求法应具备哪些心态?
答:达照法师强调现代学佛者需具备“三心”:一是“恭敬心”,对佛法、善知识、经典生起敬畏,不轻慢、不臆断,这是深入法义的基础;二是“恒心”,修行非一蹴而就,面对境界起伏时,要“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长期坚持功课,如念佛、坐禅,以定力对治散乱;三是“平常心”,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不刻意追求神通感应,而是在工作、家庭中磨炼心性,做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常说:“求法不是向外求,是向内观照自己的心,把每一个当下都当作修行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