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明法师在多年的弘法生涯中,始终强调修行并非远离尘世的苦行,而是将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艺术,他曾开示:“心若安住,处处是道场;念若清净,时时在修行。”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修行的刻板印象,引导大众在平凡生活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关于如何在浮躁中安住内心,法师指出,现代人常被外境牵着走,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物质追求让心念如风中飘絮,他举例说:“就像一杯浑浊的水,越是用力摇晃,越难沉淀;唯有静置下来,泥沙自会落定,清水自现。”法师建议,每日可留十分钟静坐,观察呼吸的出入,不评判、不执着,只是单纯地“看着”念头生起又消失,久而久之,内心的定力会逐渐增强,面对外界的纷扰时,便能如如不动,保持内心的清明。
在“善用其心”的层面,法师强调烦恼与菩提的一体性,他说:“世人总想断除烦恼,却不知烦恼本是菩提的种子。”愤怒时若能观照情绪的生起,会发现它如流水般来去,并非实有;焦虑时若能专注当下,把注意力从对未来的担忧转移到手头的事务,心自然会安定,法师曾以“吃饭吃饭”的公案启发大众:吃饭时就只吃饭,品味每一口饭的香软,感受咀嚼的律动,不被手机、电视干扰,这便是“吃饭时的修行”,同样,走路时只感受脚步与大地接触的触感,与人交谈时全心倾听,不急于表达,都是善用其心的体现。
慈悲利他是法师谈修行的重要落脚点,他认为,真正的修行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修炼慈悲心。“看到别人痛苦时,能生起同理心,尽己所能伸出援手;看到别人喜悦时,能随喜赞叹,不生嫉妒,这就是慈悲的实践。”法师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位信徒总觉得自己业障深重,生活不顺,法师让他每天做一件小事,比如给环卫工人递一杯水,帮邻居取一次快递,坚持一个月后,信徒发现内心变得柔软,对生活的抱怨也少了,法师说:“利他的过程,其实是在净化自己的心,当心被慈悲填满,烦恼自然无处容身。”
为了让修行方法更具体,法师归纳了几种日常心法,如下表所示:
场景 | 心念调整 | 实践方法 |
---|---|---|
工作压力 | 视压力为修行的助缘,而非障碍 | 每小时深呼吸三次,专注当下任务,不预支焦虑 |
人际矛盾 | 以“对方也是被烦恼所困”的视角看待 | 先倾听,不辩解,尝试理解对方需求,再温和表达自己 |
物质诱惑 | 观察欲望的无常,不被外境绑架 | 购物前列清单,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减少非必要消费 |
情绪波动 | 不压抑情绪,也不被情绪控制 | 允许情绪存在,默念“我看到你了,你终会过去”,转移注意力至身体感受 |
悟明法师常说:“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在不完美中不断成长。”他的开示没有深奥的佛理,却如春风化雨,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修行的支点,于日常点滴中体悟生命的自在。
FAQs
问:普通人工作繁忙,如何挤出时间修行?
答:悟明法师开示,修行不在时长,而在质量,哪怕每天只有三分钟,也可用于观呼吸、静心或念一句佛号,关键是把修行融入日常,比如通勤时观察呼吸,吃饭时专注食物,工作中保持正念,让碎片时间成为修行的道场。
问:修行中总感到“进步缓慢”,甚至怀疑自己,怎么办?
答:法师认为,修行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不必执着于“进步”的表象,重要的是持续用功,每天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修正不如法的念头,哪怕只是少一点嗔恨、多一点耐心,已是修行,对自己的慈悲,也是修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