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观法师简历
项目 | |
---|---|
法名 | 如观 |
俗名 | 张志远 |
出生日期 | 1965年3月 |
籍贯 | 江苏省盐城市 |
剃度时间 | 1983年9月 |
剃度师 | 觉乘法师(江苏盐城永兴寺方丈) |
依止师 | 印海法师(苏州西园寺退居方丈) |
教育背景 | 中国佛学院本科(1992年毕业),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硕士(2001年) |
重要职务 | 杭州灵隐寺方丈(2015年至今),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
弘法道场 | 灵隐寺、永兴寺、西园寺 |
代表著作 | 《观照的智慧》《法华经现代解读》《禅与人生修养》 |
如观法师俗名张志远,1965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接触中医与道家养生,逐渐对生命意义产生思考,1983年,于盐城永兴寺礼觉乘法师剃度出家,法号“如观”,取“观照实相”之意,寓意以智慧观照世间万法本质。
出家后,如观法师先于永兴寺常住,研习《法华经》《维摩诘经》,每日晨钟暮鼓,持戒精严,1988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系统学习,师从楼宇烈、方立天等教授,深入研习唯识、中观、华严等宗义,兼修因明、梵文,在校期间,因成绩优异,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组织多场佛学研讨会,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与弘热忱。
1992年本科毕业后,如观法师赴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深造,专上座部佛教,对比汉传与南传佛教教义,形成“圆融无碍”的佛学观,留学期间,他多次赴印度朝拜佛陀圣迹,在菩提伽耶禅修中心闭关半年,体悟“缘起性空”甚深义理,2001年,以《<法华经>与早期大乘佛教思想》论文获硕士学位,成为国内少有的兼具汉传、南传佛学背景的僧才。
归国后,如观法师受聘于苏州西园寺,担任副寺兼知客,协助印海法师处理寺务,他注重僧伽教育,创办“西园佛学培训班”,面向年轻僧侣及居士讲授《阿含经》《瑜伽师地论》,培养了一批弘法人才,2008年,调任杭州灵隐寺监院,着手寺院恢复建设,推动成立“灵隐文化研究中心”,整理出版《灵隐寺志》《永明延寿禅师文集》等珍贵文献,让千年古刹重现文化光彩。
2015年,如观法师升任灵隐寺方丈,提出“文化立寺、教育兴寺、慈善济世”的弘法理念,他推动灵隐寺与高校合作,开设“灵隐佛学讲堂”,邀请海内外学者讲座;创办“灵隐书院”,面向社会推广传统文化;每年举办“生命关怀”夏令营,引导青年人通过禅修认识自我、净化心灵,在慈善方面,他发起“灵隐公益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灾害中,累计捐赠款物超千万元。
如观法师的弘法风格深入浅出,善于将深奥的佛法义理与现代生活结合,他常说:“佛法不是避世的学问,而是生活的智慧。”在《观照的智慧》一书中,他以“烦恼即菩提”为核心,用职场压力、家庭矛盾等现代人常见问题为例,阐释“观照内心”的修行方法;在《禅与人生修养》讲座中,他通过“茶禅一味”“行禅”等实践,引导信众在日常中体悟禅意,其弘法足迹遍布全国,还曾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讲经,被誉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弘法者”。
如观法师仍坚持每日早课、过斋,带领灵隐寺僧众严持戒律、精进修行,他常说:“出家的使命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在他的带领下,灵隐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成为传承文化、净化心灵、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FAQs:
问:如观法师的弘法特色是什么?
答:如观法师弘法特色为“契理契机”,既坚守佛法根本义理,又贴近现代生活需求,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经典,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学科,将“观照”“放下”“慈悲”等理念转化为可实践的修行方法,让不同年龄、职业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问:如观法师对灵隐寺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如观法师任灵隐寺方丈以来,主要贡献有三:一是推动文化重建,整理出版珍贵文献,成立文化研究中心,恢复寺院的文化教育功能;二是创新弘法模式,创办佛学讲堂、书院,开展网络弘法,扩大佛法影响力;三是践行慈善公益,设立公益基金,在扶贫、救灾、教育等领域积极作为,展现了佛教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