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月悟法师介绍

月悟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慈悲的弘法愿行以及对人间佛教的践行,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桥梁,法师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江南,自幼生长于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虔诚礼佛,耳濡目染下,他对佛法心生亲近,少年时期,因偶遇一位云游僧的开示,萌生出家之志,18岁时于当地名刹依止上明下心长老剃度,法号“月悟”,寓意“以月喻心,悟道无碍”。

月悟法师介绍

出家后,月悟法师展现出对佛法的精进追求,20岁时,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随后进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深入研习《大藏经》,兼通汉传佛教各宗派义理,尤其对禅宗与净土宗的修持心得独到,他常言:“禅是心之体,净是心之用,体用不二,方为佛法真义。”为求证悟,法师曾于四川峨眉山闭关十年,期间每日坐禅读经,过着“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简朴修行生活,出关时已契悟心性,写下“青山不墨千秋画,明月无弦万古琴”的偈子,彰显其通透的禅境。

弘法事业方面,月悟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1990年,他应邀主持浙江宁波某破败古寺的修复工作,历经十余年,将荒山建成集修行、教育、慈善于一体的现代化道场——“月悟禅寺”,寺内开设“禅修体验营”“佛学讲堂”,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每年吸引数万信众与学员参与,法师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示佛法,将深奥的经义转化为“工作禅”“生活禅”,强调“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当下即是修行”,他还积极推动慈善事业,成立“月悟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学子、帮扶孤寡老人,并在寺院内设立“免费素食馆”,每日为数百人提供斋饭,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

在佛学思想层面,月悟法师主张“教观并行,定慧等持”,他重视经典研读与实修体验的结合,认为“教理如地图,实修如行路,无地图则迷方向,无行路则终不成途”,其著作《月悟法师讲金刚经》《生活禅心语》等,以平实语言阐释深奥佛理,成为许多佛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法师常说:“佛法不是避世的象牙塔,而是解决烦恼的良方,现代人压力大,更需要用智慧的观照,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清净。”

月悟法师介绍

年逾古稀的月悟法师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他常说:“只要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法,我就弘法不止。”其一生以“荷担如来家业,普度众生苦厄”为己任,被誉为“当代人间佛教的践行者”。

年份 事件概要
1955年 出生于江南佛教家庭,幼年受家庭影响亲近佛法。
1973年 于当地名刹依止上明下心长老出家,法号月悟。
1975年 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同年进入中国佛学院学习。
1985年 赴四川峨眉山闭关修行,为期十年。
1990年 主持修复浙江宁波古寺,后建成“月悟禅寺”。
2000年 成立“月悟慈善基金”,开展助学、扶贫、施粥等公益活动。
2010年至今 持续弘法、著书,开设禅修营与佛学讲堂,推动生活禅理念传播。

FAQs

Q1:月悟法师的“生活禅”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A1:月悟法师的“生活禅”核心是“将修行融入日常”,强调“行住坐卧皆是禅”,具体实践包括:工作时专注当下,不散乱;与人相处时心怀慈悲,不计较;面对烦恼时以智慧观照,不执着,法师常说:“扫地时扫地,吃饭时吃饭,心不外驰,即是禅修。”通过简化欲望、保持正念,让平凡生活成为修行的道场。

月悟法师介绍

Q2:月悟法师对现代人的学佛有什么建议?
A2:法师认为现代人学佛应“先调心,后修行”,树立正信,不迷信、不盲从,以佛法智慧指导生活;从“戒”入手,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培养清净心;结合自身条件,或每日静坐十分钟,或每周参与一次共修,循序渐进,不急求顿悟,他强调:“学佛不是改变生活,而是让生活更有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